深秋的田野一片金黃,沉甸甸的稻穗,在一陣秋風舞過之后,翻涌著滾滾金浪。“再過十幾天,就可以收啦。” 11月4日,吳興區八里店鎮尹家圩村種糧大戶孫梅金,站在自家承包田頭,臉上溢滿著喜悅的笑容。他興奮地對記者說:“按照訂單約定的高于市場價15%的價格收購,僅這一塊就要多收入3萬多元。”
孫梅金說,訂單糧食給農民吃了定心丸,特別是對他們這些種糧大戶來說,不僅是銷售不愁,并且價格比市場價要高得多,同時生產時有專門技術指導。“今年他跟浙江中味釀造有限公司簽訂了150畝的糧食訂單,種子是‘中味’提供的,品種叫杭香18號,平時田間管理有‘中味’聘請的農技員過來指導,糧食由‘中味’包收。”孫梅金表示,從目前生長情況看,今年畝產600公斤不成問題的,要比常規品種至少增產50多公斤。增產和保護價優惠兩部分合起來,每畝增收350元左右,總收入超過5萬元。“做大戶不同于散戶,散戶種的幾畝田都是口糧田,不存在銷售問題。大戶就不一樣了,那么多糧食,價格動一動,就是上萬元的錢。往年沒有訂單時,糧食一豐收,愁事就上頭,一是擔心賣不掉,二是擔憂賣不起價。今年有了‘中味’的糧食訂單,問題都解決了。”孫梅金說,他是第一次接觸訂單農業,不知道“中味”的糧食訂單明年還有沒有,如果有,他想擴大面積,并動員更多的農戶加入。
相關鏈接
訂單農業簡單地說就是農產品需要單位給農民下訂單,讓農民去生產,按照訂單上的協議價格收購。
市農業部門有關人士介紹,我市訂單農業出現是比較早的,早在上世紀末,長興就出現了訂單青梅,但沒有走多遠就“流產”了。他認為訂單青梅“流產”的主要原因出在協議價格收購機制不靈活。農民是講實惠的,市場是波動的,訂單收購價格一旦低于市場價格或持平,農民看不到實惠,訂單就成了廢紙。能夠實施的訂單農業不是簡單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而是要讓農民看到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實惠。許多企業訂單農業往往都注重企業自身利益,沒有考慮保護農民利益,肯定是不受農民歡迎的。像“中味”這樣的糧食訂單收購價格遠遠高于市場價格的15%,這樣的訂單農民利益不僅得到充分保障,企業讓利農民,讓農民不歡迎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