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的辛勤耕耘,六年的春華秋實。
回首新農村建設六年來的日日夜夜,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民增收、推動民生改善為主線。淳樸的麗水人民用勤勞的雙手和智慧的汗水改變著家鄉的面貌,生態農業快速發展,農村面貌煥然一新,農民收入持續高增長,農村改革不斷深入。2010、2011兩年連續獲省新農村優秀獎。
在這春意盎然、鳥語花香的美好季節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處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新景象。田野正綠,家園正美,處州大地正煥發著蓬勃生機。
農民口袋越來越鼓
鼓起錢袋,是農民能夠感受到的最大實惠。
六年來,我市深入實施“農民增收六大目標”,加快農村新型產業培育,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農民收入結構發生重要變化,增收渠道更加多元化,農家樂、來料加工等農村經濟新型產業蓬勃發展。
綠樹環繞,鳥兒啾鳴,村道整潔,小溪流淌……遂昌縣大柘鎮大田村依托如詩如畫的鄉村美景和湯沐園溫泉的有力帶動,村里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達43家之多,一舉成為遂昌農家樂第一村。“湯溪尋夢山”農家樂經營戶王君蘭告訴記者,去年他家實現純收入20多萬元,比過去全家外出打工足足高了5倍多。
沖著綠色、清新、靜雅的潔凈鄉村養生魅力,越來越多的人流、資金流涌進大田。去年,這個只有500多戶的小山村,共接待游客11.8萬人次,實現收入420多萬元。
到2011年底,全市發展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264個,三星級以上農家樂經營戶(點)達到290家;全年共接待游客461萬人次,實現營業總收入40674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2%、104%。
綠色生態農業碩果累累。全市以打造長三角綠色農產品基地為目標,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經濟平穩發展。2011年,全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11.2億元,年均增長8.6%。優勢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精品農產品比重明顯提高。食用菌、蔬菜、茶葉、水果、毛竹、藥材和花卉苗木七大產業實現產值62.1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55.9%,比2005年提高6.7個百分點。農業產業化經營蓬勃發展。2011年底,年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63家,其中超億元的31家,全市實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023家,共有社(會)員7.04萬人,帶動農戶42.7萬戶。高效生態農業成效顯著。全市已有427家企業累計獲得有機食(產)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產品認證573個,其中綠色食品76個、有機食(產)品144個,無公害產品353個。
近四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保持了年均15.6%的高增幅,增幅連續三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809元,增幅達到19.5%,增量和增幅雙創撤地建市以來之最。
農村環境越來越美
通暢的康莊公路,阡陌縱橫的農田水利渠網,初具規模的特色產業,干凈漂亮的農家院落,裝修別致的鄉間房舍,麗水新農村,處處蕩漾著現代化和諧文明之風。
“走,跳健身舞去!”每到晚飯過后,松陽縣新處鄉坳后村的廣場上就顯得特別的熱鬧,上至六七十歲的老婆婆,下至十幾二十的年輕姑娘,都會隨著悅耳的音樂歡快起舞。
坳后村原處在海拔500多米的山腰上,交通極為不便,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為了徹底改變村里落后貧困的面貌,村兩委干部抓住縣里出臺的政策機遇,實施“下山脫貧”。幾年過去了,坳后人終于告別了“挑山夫生活”,全村建成新房80余幢,幾乎家家用上了太陽能,越來越多的小車跑進了農戶家。
2008年,我市實施以整村搬遷為重點的十萬農民異地轉移工程以來,累計完成工程投入資金38.4億元,共建成農民異地轉移安置小區(點)126個,完成農民異地轉移搬遷2.78萬戶、9.5萬人,其中完成整村搬遷(含自然村)1130個,實現“退宅復墾”面積10269戶、6528畝,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贏的良好成效。
針對農民建房難問題,2007年我市專門成立了農民建房協調辦公室,調研完善了一批農民建房政策,2009年,又在全省率先實施了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到2011年底,全市共啟動實施舊村改造568個村,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13.7萬戶。
美麗鄉村創建中,我市以“三沿”整治建設為抓手,推進“三清三治三改”。2011年,完成了365個“三沿”村莊的整治提升,農村垃圾收集覆蓋率達到了91.65%,村莊綠化和沿線林相改造效果明顯,連續第二年獲得村莊整治工作“省級先進單位”榮譽稱號。依托優越的生態環境,我市在全省率先亮出了以“秀山麗水、養生福地”的整體創建品牌,9個縣(市、區)及麗水經濟開發區以“民富、村美、風正”為總要求,根據地方實際分別編制了相應規劃和出臺專項配套實施政策,并立足地域人文特點,提出了美麗鄉村創建9大地方品牌,“一縣一主題、一路一特色、一村一景致、一派好風光”的美麗鄉村建設格局日趨成形。
農村民生不斷改善
“孩子上學、老人看病比以前好多了!電腦、有線電視都安上了,村里還通上公交車了……”龍泉市西街街道下樟村黨支部書記鄭東升笑著說。
下樟村距龍泉市區并不遠,只有6公里,但之前有4公里是機耕路,蜿蜒曲折,只有3米寬的路面還坑洼不平,過去,村民們出行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2011年11月25日,下樟村通村公路——浙江省實施通村公路建設計劃中的最后一條通村公路終于建成通車,路變直變寬了,城鄉公交車也開進了村里。道路暢通了,不僅方便了村民出行,古樸的村莊、秀麗的風景更是吸引了許多游客紛至沓來。
“要想富,先修路”,已成為老百姓的共識,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都通上了康莊路,四通八達的道路連接著鄉村農民的新生活,也縮短了城市與鄉村的差距。
讓農民更高興的是,他們開始像城市居民一樣,逐漸享有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弱有所助、幼有所學的權益。
2011年,全市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86.1萬人,參合率達95.7%。籌資水平達到每人323元,其中統籌區域(縣域)內報銷比例達到60%以上。
2011年末,全市農村低保對象67843人,農村居民低保平均補差達到140元/月,我市城鄉居民養老實現全覆蓋。
“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快速推進,全市累計實現開設農村連鎖便利店的行政村1772個,行政村覆蓋率達到62.2%。
全市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05年的3293元增加到2011年的5954元,年均名義增長10.4%,膳食結構追求營養和保健,穿著講求舒適和個性化,高檔耐用消費品大量進入普通居民家庭,移動電話、電腦、汽車成為普通家庭競相擁有的物品。
山綠了,路通了,水來了,民富了,村美了,人笑了,麗水廣大農村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這片沃土上,麗水人民正在描繪一幅新農村建設的美好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