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城市群,是市委提出的“四大戰略”之一。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龍頭。
3月19日,市委書記陳鐵雄在中心城市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做強龍頭、帶動全市”不動搖,毫不松懈地把中心城市發展的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積極打造生態宜居環境,引領全市的發展。
半個多月過去了,中心城市建設進展如何?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新一輪中心城市建設與發展熱潮正在市區全面掀起,相信不久,一個有內涵、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花120億元巨資,大手筆推進城市建設
走進臺州大道二期工地,只見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平整地面,進行道路管線安裝、綠化等收尾工程。“預計今年國慶前后通車。”市建設規劃局建設處有關負責人說。
內環線,是我市今后一段時期重點建設的十大工程之一。所謂內環線,就是圍繞綠心而打造的一條快速路,總設計里程30多公里。通過內環線建設,不僅能增加綠心的整合度,加快綠心地快的開發,還能緩解大環線的交通壓力,提高行車速度。
“臺州大道是內環線的一部分,它建成通車后,從黃巖方向過來的車輛,以及從椒江大橋下來的車輛,均可直接走寬敞的臺州大道,再繞經市府大道,從中心大道過境,直接到達路橋以及臺州南部地區。”市建設規劃局城建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該道路的建成通車將會加速城市化步伐,減輕日益飽和的82省道通行壓力。其中,北起4號路、南至市府大道,全長1542米的臺州大道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國慶前通車。而作為內環線的一部分,從市府大道東延至太陽城的內環北線,從黃巖到路橋的白石關隧道也均將于今年年內開工建設。
來自中心城市工作會議上的消息,我市今年將拿出120億元的總建設資金,強勢推進城市建設。其中,“十大工程”是今后一段時期的“重頭戲”,它們是中央商務區、桐嶼“綠湖”及生態綠廊、椒江二橋、鑒洋湖國家濕地公園、內環線、快速通道、長潭水庫擴容與保護、動物園和植物園、濱海圍墾土地開發利用、椒江中水回用工程。其中,路網工程占了三個。
“按照‘外成環、內成網’的要求,今年將加快104國道改建、75省道南延等工程,啟動實施76省道復線北延、椒江至路橋機場公路改建等工程,構建快速外環道路,優化城區路網。”路橋區委書記鄭米良說,路橋今年將重點啟動中心大道西側的金融聚集區和會展東路東側的商業街區建設,著手桐嶼片區概念性規劃編制和桐嶼柵嶺汪排澇調蓄工程項目報批工作,確保9月份柵嶺汪隧道啟動建設。
臺州經濟開發區副主任董曉燕表示,今年將完成政府性投資11.5億元,各類社會性投資52億元,加快路網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中心城市形象。
強勢推進城市建設的共識正在市區形成。
美化清潔家園,打一場市容環境整治的硬仗
鑒洋湖,素有“黃巖的沙家浜”之美稱,盡是江南鄉村的溫婉味道。
“這個臺州市區唯一的濕地公園一旦建成,從大處來說,有利于改善市區生態環境,提高臺州城市品位,相信會成為廣大市民爭相前來游玩的‘后花園’。”市建設規劃局總師辦副主任崔昆侖說。去年年底,編制完成的鑒洋湖濕地公園總體規劃被建設部評為第六批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
經過15年的精心建設,城市群的這個龍頭——臺州中心城市日益散發出宜居的魅力。來自建設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市區公園綠地已達400米服務半徑,公園綠化面積占公園陸地總面積達71.8%,城市廣場綠地率達64.4%以上。?
“第一個‘315喬木進城’工程,我市市區累計種植喬木達18.13萬株;去年,我們開始第二個‘315喬木進城’工程。”市園林綠化管理處主任陶楊華介紹,計劃2011年市區種植喬木15萬株。去年,全市已種植喬木6.5萬株。今年計劃種植5萬株喬木,重點將實施沿山、沿河與沿路的林蔭帶、景觀帶建設,做到增綠與增花、增色、增香、增果相結合,營造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色、冬有姿的城市綠地四季景觀,實現山水城一體。
城市“增綠行動”是我市著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一項重要內容。據了解,今年市區將集中開展環衛保潔、水環境、道路交通秩序、違章建筑等四大專項整治行動,打一場市容環境整治的硬仗。
“我們把‘多城同創’的做法向農村延伸,區財政每年出資2000萬元,建成農村垃圾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的機制。”椒江區委書記王建平說。上個月,“清潔家園行動”在椒江區各街道、農村的集鎮、道路、河道及全區275個行政村展開。
記者從市建設規劃局獲悉,今年市區將進一步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完成50公里管網建設和100個村的三級管網改造、104個單位和17個小區的精細化截污,建成椒江中水工程一期管線工程,實現2個以上小區啟動建設中水回用系統目標。在城區保潔方面,將重點提高環衛機械化水平,推進主次干道、大環線機械化清掃,加快建立“有人管、有錢保、專人掃”的長效機制,70%以上的背街小巷和所有核心區塊的城中村實施專業環境清掃保潔。
繁榮文化,讓我們的城市更優雅
文化體現城市的內涵和底蘊,文化力是中心城市最重要的競爭力。
在椒江海門老街,有一架老式攝影機和一個上世紀初的攝影師,那是一座鑄銅城雕,叫做《交織的時空》。每當有游客結伴路過,總會爭著坐上鑄銅的椅子,讓“攝影師”用架著三角架的膠片座機為自己留影。
在市府大道及市民廣場周邊,一個個印刷有城區道路名稱、千變萬幻臉譜等暖色圖案的變電箱,以其獨特的公共藝術,成為城市一道美麗的風景,吸引過往的人們駐足觀賞。
公共藝術是我市實施“百分之一文化計劃”的一部分。自2005年啟動以來,我市共建成35座城市雕塑、2條文化長廊、8座景觀涼亭、2個網球場館、1家閱覽室等項目以及舉辦了首屆少兒繪畫大賽,共吸收社會建設資金9000多萬元,“今年,我們將創造條件舉辦一個國際城市雕塑藝術創作營,推進公共藝術發展,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市園林綠化管理處書記江海波介紹。
在中心城市工作發展會議上,我市提出要把城市文化建設作為中心城市發展的靈魂貫穿始終,著力打造一個有內涵、有特色、有活力的城市。
“今年,我區將全力推進永寧江兩岸生態休閑景觀帶建設,把永寧江兩岸打造成為集‘柑橘種植保護、旅游度假、城市公共交往、市民休閑娛樂’為一體的城市開放空間、景觀生態廊道和歷史人文走廊。”黃巖區委書記陳偉義說。依托路橋十里長街這個歷史文化保護區,路橋今年則啟動南官新天地項目,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目前,“1%文化計劃”實施范圍正在不斷擴大。據了解,在今年要著重抓好的市科技館、博物館、規劃館、圖書館、青少年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臺州學際大會堂、高爾夫球場、黃巖博物館、路橋圖書館等10大場館建設,正在有條不絮地推進。其中,圖書館已進入室內裝修階段,可望于今年夏天竣工投入使用;青少年婦兒活動中心也于本月初開始進入室內裝修,國慶前可與廣大青少年婦女兒童見面;于去年底開工的市科技館、博物館和規劃館,則將于明年年底竣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