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14日
信息來源:
湖南郴州再現“大頭娃娃”,誰在用“假奶粉”謀財害命?
近日,據湖南經視報道,湖南郴州永興縣多名患者家長發現自己孩子身體出現濕疹,體重嚴重下降,頭骨畸形酷似“大頭娃娃”,還有不停拍頭等異常情況。經媒體調查發現,這些患兒被醫院確診為“佝僂病”,且都食用了一款名為“倍氨敏”的“特醫奶粉”。實際上,這款“奶粉”是一種固體飲料,并不具有特醫奶粉資質。
事件被曝光后,不僅在當地家長群體之中造成了強烈的震動,也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與過去發生過的同類事件相似,在這起事件中,讓新生兒成為“大頭娃娃”的元兇,依然是公眾深惡痛絕的“假奶粉”。這一事實,不僅喚醒了社會大眾對過去發生過的“奶粉門”事件的痛苦回憶,同時也讓關鍵領域的制假販假問題,再次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問題。
這起事件之所以令人震驚,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萬萬沒有想到:如“假奶粉”事件竟然直到今天還會發生。此前,距離上次“大頭娃娃”事件在國內爆發,已經過去了十多年。在此期間,中國奶業經歷了“三聚氰胺”“結石寶寶”等負面事件的影響,吸取了深刻的教訓,其規范程度早已有顯著提升。按理說,“假奶粉”不該再在今天大行其道,為害一方。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永興縣還是發生了如此令人心痛的“大頭娃娃”事件。對此,每個關心此事的人,恐怕都要問上一句:這到底是為什么?
通過相關報道,不難看出:這起事件是一起由固體飲料“冒充”奶粉導致的悲劇。作為固體飲料,涉事產品本身并沒有質量問題,但是,對于需要通過奶粉補充營養的嬰幼兒而言,缺乏關鍵營養成分的涉事產品,卻無異于致命的“毒藥”。不法分子正是鉆了“固體飲料”這個產品類目上的空子,才讓涉事產品繞過了嚴格的奶粉質量監管體系,流向了受害家庭。
要把一種缺乏營養的固體飲料“包裝”成奶粉,向嬰幼兒家長兜售,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這一點,必然需要多名涉案人員在多個環節的配合。在這一過程中,每個將涉事產品假以“奶粉”知名推薦給受害家庭的人,都是不可饒恕的加害者。對此,有關部門還需嚴加徹查,一舉挖出事件背后的整條黑心產業鏈,如此方能重建公眾對奶粉安全問題的信心,讓我們對下一代的成長環境放心。
5月13日,湖南永興縣市場監管局表示將對此案成立調查專班,我們期待有關部門能早日取得調查結果,對不法之徒嚴懲不貸。我們還應認識到:和一般制假販假活動不同,在嬰幼兒奶粉這樣的關鍵領域制假販假,不僅是“謀財”,更是在“害命”。只有讓這些謀財害命者付出沉重的法律代價,才能對潛在的犯罪分子充分起到震懾作用,從而讓類似的悲劇不再發生。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