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6月23日
信息來源:
贏的境界:三階梯管理
第一階梯的說法根源于我首創的三階梯管理,三階梯管理是第一階梯賴以存在的理論前提。為對第一階梯的真正內涵有一個全面準確的認識,現在,我們一道稍加細致地瀏覽一下何為三階梯管理?
三階梯管理的內涵:一個有序、開放、完整的現代企業管理系統,應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創新管理的梯進與融合。
其中的第一階梯即制度管理,以制度為管理的對象,旨在為企業建立簡潔、高效的運行秩序,制度管理的要點在于一嚴二合理。注意,我這里講的制度是廣義的制度,指構成企業組織的全部剛性,包括了組織機構圖、崗位圖、人員編制、部門職責、崗位描述、責權利、縱向橫向的指揮協調關系、工作流程、業務流程、標準、規章制度、守則等諸多要素。
其中的第二階梯即情感管理,以員工的情感為管理對象,旨在從人之常情出發,關心員工生活,努力為其創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增強企業組織與制度的親和力,情感管理的要點在于一真二合理。
其中的第三階梯即創新管理,以創新活動為管理對象,旨在激活員工的創新潛能,提升企業的創新能力,獲得更多的新觀念、新方法、新產品,創新管理的要點在于一反二合理。
梯進是由賦予了特定含義的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創新管理依次上升而成的階梯式結構。
融合是由位于三個階梯之上的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創新管理有機作用而成的一個整體。
1.三階梯管理的理由
三階梯管理存在有何理由?因為三階梯管理符合了企業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否定規律。
何為肯定&否定規律?我是這么看的: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著肯定和否定兩個方面的對立,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進事物滅亡的方面??隙ê头穸▋煞矫婕葘α⒂纸y一,兩方面相互斗爭的結果,使否定方面戰勝了肯定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事物就轉化到自己的對立面,事物的性質、特征和趨勢也隨之變化;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力的強加;辯證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發展經過兩次辯證的否定,由肯定階段到否定階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階段。
透過肯定&否定規律看三階梯管理(圖3-2):制度管理旨在為企業構建一個高效率的組織,情感管理旨在培養員工對制度、對企業組織的情感,著眼于維護好企業組織,兩者的珠聯璧合構成了企業組織的肯定方面;創新管理旨在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使企業不斷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永續經營,構成了企業的否定方面。制度管理、情感管理、創新管理的對立統一構成了企業組織內肯定方面與否定方面的矛盾運動。創新管理引發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產品源源不斷地使制度管理、情感管理中那些陳舊的條條框框和壇壇罐罐得到適時的淘汰,也就是企業的否定方面戰勝了肯定方面,由肯定到否定,到否定之否定,企業因而有序中含無序,穩定中求發展,一步步地做大、做強、做長。
二、三階梯管理是馬斯洛需求論在企業管理中的具體體現。
馬斯洛需求論我已經有過介紹,這里有必要補充說明的是另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奧德費以馬斯洛的五種需要為藍本,把人的需要簡化為生存需要、相互關系的需要、成長發展的需要三個不同的層次。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梯進的三種管理與員工的三種需要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系:生存需要對應于制度管理;相互關系的需要對應于情感管理;成長發展的需要對應于創新管理。
制度管理以廣義的制度為對象,以構建一個高效率的企業組織為目的。制度管理越嚴密,企業組織的效率越高,說明單位時間內的產出越多,全員勞動生產率越高。勞動生產率高了,員工的收入也水漲船高,腰包越來越鼓。腰包一鼓最先體現在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得到滿足,得到越來越充分、越來越有品質的滿足。如此,我們說制度管理的高效首先對應了企業員工的生存需要。
情感管理以員工情感為對象,以培養員工對企業組織的情感為目的。情感管理內在包含了員工怎樣妥善處理上下左右的關系、與客戶的關系、與家庭成員的關系等。如此,我們說情感管理的宗旨正好對應了企業員工的相互關系需要。
創新管理以企業創新為對象,以提升企業的創新效率,以不斷地超越自己為目的。企業創新總要體現在具體員工主持或參加的創新活動上,成功的創出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新既使員工盡享同事、同行的尊重和喝彩,又讓員工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感覺,找到自己的價值。如此我們說創新管理的努力正好對應了企業員工的成長發展需要。
2.恩格爾系數標桿
三階梯管理順應了以恩格爾系數為標桿的社會經濟發展。
將恩格爾系數分成高、中、低三個等級,則相應的市場經濟社會也有初級、發展、成熟三個階段,我們接著發現:高位的恩格爾系數對應于生存需要和制度管理;中位的恩格爾系數對應于相互關系的需要和情感管理;低位的恩格爾系數則對應于成長發展的需要和創新管理(參見圖3-4)。
恩格爾系數處于高位,多數居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主流需要為生存的需要,它表明全社會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后,其主要任務在于怎樣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出去滿足居民的衣食住行性需要。如此的現實需要反映在企業管理史上,勢必將理論研究的注意力集中于以構建一個高效率的企業組織為己任的制度管理,也就是高位的恩格爾系數對應于初級的市場經濟社會,對應于生存的主流居民需要,對應于制度管理。客觀的企業管理史正是這樣,其代表人物、代表作為泰羅的《科學管理原理》,法約爾的《工業和一般管理》。
文章摘抄于:《中國式“贏”》作者:趙伯平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