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開發園區,人們腦海里可能會出現這么一幅畫面:單調的廠房,枯燥的生活,自我循環的體系,“與世隔絕”的氛圍。然而,筆者近期來到三門沿海工業城,一種全新的園區圖景撲面而來——在這里,連鎖超市、商業銀行、住宅小區等城市元素一一具備,購物廣場、星級酒店、中心公園等時尚功能區正在興建。
顯然,經過約5年的開發,擁有150多家企業的沿海工業城正在加快步伐,積極融入城市化進程,努力將“園區”變為既宜業又宜居的“城區”。
“沿海工業城是省‘山海協作’和市‘南北協作’的示范地,也是近年三門邁進濱海經濟新時代的一個重要工業發展區塊。工業化創造財富,城市化集聚財富,我們把城市化作為經濟發展的‘牛鼻子’,注重‘雙輪驅動’,實現可持續發展。”三門縣委書記李浩說。
工業立城
2007年,3億元;2008年,7.5億元;2009年,10億元——這個驚人的增幅,來自三門沿海工業城工業年產值的統計報表,這是一道漂亮的“上行線”。
工業是沿海工業城的“立城之本”,也是吸納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的主要載體,更是憑地建新城的最大底氣。2004年底,借著“南北協作”工程與“三港三城”戰略的東風,沿海工業城在萬畝廢鹽田上喊出“再造一個三門工業”的口號。
5年過去,工業城本著“先引鳳后筑巢、邊筑巢邊引鳳”的思路,把產業集聚列為頭等大事,憑借自身的土地、政策、區位等優勢,不斷吸引客商安家,演繹出一幕幕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資金的精彩故事。
到目前,沿海工業城近期6500畝可招商工業用地已基本安排完畢,落戶的企業達150多家,協議投資額接近100億元,其中投資上億元的企業40多家,預計今年可實現工業產值20億元,一個以汽摩配、模具塑料、衛生潔具等為支撐的新興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前不久,旨在打通三門南下大動脈的74省道南延工程正式開工,沿海工業城的疊加優勢將更加凸顯。 管委會不放過這一機遇,正積極實施“東拓西擴”計劃,即向西圍墾賴峙涂,向東開發方山涂,整理出4000畝左右的土地,為今后三五年的工業集聚積蓄空間力量。
產業規模不僅在變大,還在變綠。沿海工業城今年以來加大清退整合力度,根據省政府關于限制合成革企業在非化工園區發展的文件精神,對占地680畝、還未動工建設的7家合成革企業,明確轉產、合作、有償清退3種處置方式。眼下7家企業都已退地,盤活的土地又重新掛牌出讓,已經有9家企業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