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2月13日訊 三皇冠賣家毛女士在淘寶網已經賣了4年童裝,因為網上生意越來越好,去年她把椒江的實體店關了,專門請了5個客服幫她做淘寶,現在每天平均發到300票貨。
與墻上整齊掛著的一件件童裝相比,客服們的電腦前則顯得凌亂了許多,一疊疊快遞單和包裝袋隨意堆放著,桌上貼著六七家快遞公司的名片和價格單,江浙滬申通、圓通5塊,匯通4塊……每天下午3點到傍晚六七點,各家快遞公司就陸續趕來收件。
網購低價掣肘快遞漲價
時下盛行的網絡購物,讓快遞公司對毛女士這樣的網商又愛又恨。
“這些賣家每天走量大,大家都削尖了腦袋去搶這樣的財神爺。”申通快遞椒江公司負責人說,不僅是他家,臺州其他快遞公司每天六七成以上的業務量,都來自這些網絡賣家和大客戶,即使放眼全國,情形大致一樣。
但與此同時,快遞公司“削尖腦袋”的主要辦法,仍是低價戰略。這就使得網商們有了更多的選擇權,哪家快遞便宜用哪家,在賺取商品利潤的同時,也開始賺取快遞費差價。
“大家都是賺塊把錢一票,誰帶頭一漲價,那些網商就用別家快遞,或減少漲價快遞的發貨量。”上述負責人說,低價競爭也同時使網購消費者產生對低價的依賴。
省物流企業綜合評審委員會專家委員朱建洲認為,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確實帶動了快遞行業的市場規模,但賣家對快遞服務速度、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各種成本都在增加。快遞費長期“白菜價”,已把人力、物力發揮到極致,高成本運營下的微利快遞業,又怎能保證服務質量?
運費上漲或是價值回歸
近日頻頻出現的快遞“爆倉”,雖起始于網購的激增,但亦反映出快遞低價戰下積弊所在。
對于民營快遞公司來說,快遞量的激增本是“利好”,現在卻變成了“利空”。朱建洲說,長期以來“江浙滬5元,其他地區10元”的低價競爭,讓快遞行業集體面臨生存危機,一旦快件量的增加峰值超過了自身服務能力,就會出現“爆倉”。
“電子商務迅速發展,但物流產業的人力、基礎設施等投入都跟不上,就會出現供需失衡。”他說,這時快遞公司接的量越多,反而得不償失,甚至虧損,漲價也就成了快遞公司的必然選擇。
而在快遞業務的增長越來越依賴于網購的現狀下,臺職院物流專業學科帶頭人林軍和市郵政局速遞物流公司副總經理李富寶更是不約而同地認為,11月份以來,圓通、匯通、韻達等快遞公司相繼對運費做出調整,與其說是漲價,實則更是一種價值的回歸。
“長期的無序和低價競爭,快遞運費價值已經處于市場環境之下。”李富寶說,快遞費上漲已成必然趨勢,從長遠看有利于整個物流行業健康發展。
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次運費漲價主要用于提高派件補貼。匯通公司椒江公司的一位承包商說,之前每送1票貨,公司補貼1元錢,現在提高到1.5元,平均每天派100票貨,就可多收入50元,這增加了員工的積極性,快遞派送速度自然有了提高。
低價競爭暫難突圍
事實上,在這次運費漲價前的一年內,已有兩次類似漲價潮,一位業內人士說,這次漲價同樣堅持不了多久,因為現在快遞行業依然是“低價競爭”。
在2009年11月,5家民營快遞集體宣布漲價前后不到5天,就有2家向淘寶妥協。
本需要物流公司幫助解決“最后一公里梗阻”的電子商務,怎么還處于強勢了?該業內人士認為,民營快遞對網購業務的依存度非常高,在完全競爭市場環境下,沒有一家快遞公司有這個底氣和資金堅持下去。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電子商務帶動的快遞包裹超過5億件。而2009年,淘寶網一家包裹就達10億件,與其合作密切的申通等快遞公司,60%以上業務量來自網購。今年激增的網購量,只會提高快遞公司對網購的依附程度。
“低端快遞企業走不出低價競爭的泥潭,暴露出其發展模式上的缺陷。”林軍說,快遞服務產品單一,服務模式雷同,“低價格、低端服務”一直是民營快遞企業難以走出的怪圈,而要實現突圍,必須要在發展模式上實現轉變。
據臺州日報 劉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