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余杭區經濟開局良好
GDP增長10.3% CPI上漲4.6%
今年以來,我區經濟延續了去年以來的穩步發展態勢。根據余杭區統計局最新統計顯示,一季度全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29.82億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0.3%。
農業生產形勢穩定,產業建設初露端倪
一季度,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10.22億元,增長9.9%。其中:農業3.38億元,增長10.5%;林業1.04億元,增長2.8%;牧業2.11億元,增長5.0%;漁業3.32億元,增長14.8%。一是糧食播種面積基本穩定,經濟作物“兩增兩減”。全區春季糧食作物面積4.77萬畝,增長1.1%,花卉園藝5.99萬畝,增長10.8%,飼料草等其他作物面積1.83萬畝,增長1.7%;蔬菜面積9.68萬畝,下降1.4%,油菜面積5.76萬畝,下降16.8%。二是畜牧生產總體平穩,漁業生產增產增量。生豬存欄為14.55萬頭,增長7.7%,生豬出欄為9.36萬頭,增長4.2%;羊存欄4.13萬只,出欄2.25萬只,分別下降6.8%、11.1%;家禽存欄280.26萬只,家禽出欄265.72萬只,分別下降4.4%、12.2%;水產品起水量1.59萬噸,增長31.4%。三是園區建設初顯規模,產業化建設進程加快。目前,累計建設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46家,區級特色農業園區32家。被省里批準的綜合區創建點2個,示范區創建點4個,精品園創建點7個。與此同時,“一中心四板塊”集聚效應逐步增強。建成余杭糧油生產基地、千畝黑魚專養示范園區、萬畝塘棲枇杷高效優質示范基地等10余家上規模省級農業園區。
工業經濟平穩增長,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一季度,全區998家規模工業企業實現產值258.26億元,增長17.6%;實現銷售產值250.84億元,增長17.7%,累計產銷率為97.1%。實現新產品產值50.51億元,增長25.5%,新產品產值率19.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76.41億元,增長13.9%。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54.45億元,增長17.5%,利稅總額15.13億元,增長21.4%,利潤總額8.55億元,增長13.8%。一是集群建設步伐加快。裝備制造、信息電子、綠色能源、健康醫藥、家紡服裝五大產業集群完成規上產值153.78億元,增長15.8%,占規模工業比重的59.6%;余杭經濟開發區完成規上工業產值49.39億元,增長16.3%,占規模工業比重的19.1%。二是優勢企業成長加快。百強企業實現產值141.4億元,增長19.2%,增幅高于規模企業平均1.6個百分點。其中,“海勝制冷”、“華光焊料”、“運達風電”、“春風動力”等企業產值分別增長183%、176.0%、120.6%、115.1%。列入大企業大集團、行業龍頭(標桿)企業培育對象的43家企業完成工業產值86.33億元,占全區規模工業的比重為33.4%。三是企業上市推進加快。“寶鼎重工”于2月25日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塊,實際募資4.59億元,境內上市企業累計達到3家,累計募集資金超過22億元;列入上市培育對象的企業23家,其中今年新增“華光焊料”、“恒強科技”、“天創凈水”、“雙槍竹木”、“金舟電爐”和“雙金機械”等6家上市培育對象。
項目拉動成效明顯,產業投資增速較快
一季度,全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5.90億元,增長29.7%,增幅較上年同期、上年全年提高1.1和6.4個百分點。一是重大項目拉動明顯。截至3月底,全區投資項目566個(不包括房地產),增長59.0%,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63個,完成投資21.74億元,占總量的64.2%;列入市新一輪“十大工程”重點項目37個,已開工19個,完成投資8.84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7.0%;“六大戰略”重點實施項目共安排237個,完成投資20.06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13.8%。二是基礎設施加快推進。15省道長樂至余杭段改建工程、杭行路、閑祝公路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的帶動下,全區基礎設施投資10.48億元,增長15.0%,快于上年同期28.8個百分點,其中交通、教育類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較快,分別增長55.5%、30.5%。三是工業投資繼續回升。完成工業投資14.56億元,增長29.5%,其中技改投資12.02億元,增長49.4%;五大產業完成投資11.1億元,占工業投資的76.2%。132個計劃總投資5000萬元以上新、續建工業項目共完成投資5.6億元,占全區限上工業投入額的38.5%,比去年同期提高6.5個百分點。四是房產開發增速較快。全區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22.02億元,增長36.1%;施工房屋面積133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1047萬平方米,分別增長52.6%和44.4%。
服務業穩步發展,房產調控效應顯現
一是消費經濟保持旺盛。一季度,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03億元,增長15.8%,其中,批零業41.68億元,增長13.7%,住宿餐飲業6.35億元,增長31.7%。從限額以上貿易企業分類商品零售額看,金銀珠寶類、文化辦公用品類、體育娛樂用品、日用品類、糧油食品及飲料、建筑及裝潢材料類類分別增長44.8%、35.5%、34.5%、32.5%、23.3%、21.0%。由于汽車保有量的迅速擴張,石油制品類銷售增速較快,增長42.5%。二是專業市場交易活躍。全區29家億元市場共實現成交額97.90億元,增長46.9%,僅“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就實現成交額51.99億元,成交量56.49萬噸,分別增長28.7%、3.1%。三是旅游經濟日趨繁榮。全區接待國內旅游者138.95萬人次,增長8.7%,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35億元,增長24.3%;接待入境旅游者28652人次,增長62.7%,實現旅游外匯收入644.15萬美元,增長66.7%。“第三屆超山梅花節”就接待游客24.2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51萬元。四是金融信貸平穩回落。截至3月底,全區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287.92億元,增長17.4%,增幅較上年末回落6.9個百分點。其中,居民儲蓄余額517.86億元,增長21.9%;各項貸款余額965.42億元,增長14.9%,增幅較上年末回落3.3個百分點。五是房產調控效應顯現。全區新建商品房共成交3897套,成交面積43.6萬平方米,分別增長31.2%、31.7%,成交金額55.3億元,增長42.0%。雖然成交量保持一定增速,但從月度走勢來看,以新“國八條”的出臺作為分水嶺,1月份成交火爆,2、3月份成交量下滑明顯,跌幅超過70%,并且成交價格先揚后抑,1、2月經小幅上揚后,3月轉為下跌態勢,3月商品房成交均價11119元/平方米,環比下降14.1%。
招商引資勢頭良好,對外貿易由快轉穩
一是招商引資勢頭良好。一季度,全區共引進外資項目12個,合同外資1.16億美元,到賬外資7566萬美元,引進市外內資項目25個,到賬資金11.6億,增長14%。引資結構不斷優化。新批12個外資項目中,有2個屬于國家“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外內資投資額在1億以上的大項目8個,到位資金11億元,占市外項目到位總資金額的94.8%。二是對外貿易“進口快,出口穩”。一季度,全區進口總額1.12億美元,增長38.7%,出口總額8.79億美元,增長17.6%。從出口產品來看,機電、紡織、服裝三大產品出口額分別為2.48億美元、2.21億美元、1.56億美元,分別占出口總量的28.3%、25.2%和17.7%。高新產業增勢良好,“春風動力”、“盈江機械”、“微光電子”均保持較大幅度的增長;從出口國家地區看,歐盟27國、中東地區16國、金磚三國增長較快,分別增長30.5%、27.5%和26.0%。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惠民支出力度加大
一季度,全區完成財政總收入47.90億元,增長40.3%(其中上劃中央四稅14.22億元,增長40.8%),完成地方財政收入33.68億元,增長40.1%。一是從主要稅種看。實現營業稅11.83億元,增長4.4%;增值稅7.25億元,增長4.0%;企業所得稅9.10億元,增長65.1%;個人所得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土地增值稅增長較快,分別增長114.9%、93.8%、88.2%和84.9%。二是從主要行業看。工業企業稅收穩步增長,完成稅收13.64億元,增長31.4%,占財政總收入的28.5%;房地產業稅收增幅放緩,完成稅收13.75億元,增長12.0%,占財政總收入的28.7%,同比下降7.3個百分點。受益于上年政府基建投資的增長和房地產業的快速發展,建筑業稅收大幅增長,完成稅收5.05億元,增長45.2%;除房地產業外的第三產業保持了快速發展。除房地產業外的第三產業完成稅收10.32億元,增長79.8%。三是從財政支出看,民生支出繼續增強。全區完成財政支出17.54億元,增長26.4%,民生支出達12.56億元,增長31.34%,增支額占總增支額的81.8%。社會保障與就業和醫療衛生分別增支1.23億元、0.76億元,分別增長86.42%、106.34%。
居民收入穩步增加,社會保障不斷完善
一季度,全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204元,增長12.4%。其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分別增長27.7%、23.4%、10.1%。全區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為6344元,增長14.3%。其中,經營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工資性收入分別增長18.0%、15.9%、11.2%。與此同時,我區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民生保障網絡不斷健全。截至3月底,全區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7.23萬人、36.44萬人、36.19萬人、25.72萬人、22.85萬人,分別比上年末凈增1.05萬人、1.27萬人、0.96萬人、1.58萬人、0.51萬人。
CPI指數高位運行,PPI指數繼續走高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從2010年2月的103.0%攀升至12月的104.4%,全年累計上漲3.5%,一季度,CPI延續去年的攀升勢頭,呈現高位運行態勢。前3個月CPI分別上漲4.3%、4.7%、4.7%,累計上漲4.6%,八大類商品呈“六漲二跌”格局,其中與生活密切的食品類和居住類成為拉動CPI的主動力,分別上漲9.6%、7.8%,拉動CPI上漲2.59、1.62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受國際原油價格、鋼材價格以及銅、鋅、鋁等部分有色金屬價格繼續上漲影響,3月份工業購進價格同比上漲10.2%,環比價格上漲1.2%,而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6.6%,環比上漲0.8%。
■相關鏈接
關于部分統計指標口徑調整的說明
1.規模工業統計標準。從2011年定期報表開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統計標準由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與此同時,規模以下工業(即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下)抽樣調查也根據新的規模劃分標準重新核定規下抽樣調查范圍,按行業大類分層抽取調查樣本。
2.投資項目統計標準。從2011年定期報表開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標準由項目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500萬元以下項目不再納入固定資產投資統計范圍。年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口徑為計劃總投資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農戶投資。
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權數調整。從2011年1月起,對構成CPI的八大類權數進行了適當調整。其中居住類提高7.8個百分點,食品類降低3.8個百分點,煙酒類降低0.5個百分點,衣著類降低1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和維修服務類降低1.4個百分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降低2.8個百分點,交通和通信類提高2.2個百分點,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降低0.5個百分點。
4.農村住戶調查方案調整。我區從2011年季報開始,農村住戶樣本增加至300戶,并在數據采集、計算方法、指標口徑等方面也作了適當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