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現叛逆,根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適當的教育,成功的改變叛逆性的孩子,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 小學生到了五、六年級,就開始進入青春發育期。這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樣了,他們隨著大腦及身體各器官的發育成熟,生活體驗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織,心理極不安定,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現為: (1)他們忤逆正常的規律,違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種“長大了”的感覺,是一種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在思維形式上屬于“求異思維”,是標新立異,希望引起別人注意的表現。 (2)他們反抗性極強。他們常常亂發脾氣,與老師唱反調,這是因其自我意識開始樹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辦,如果老師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會產生反抗心理。感情的變化非常顯著。 (3)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要么廢話連連,要么沉默寡言。 (4)他們喜歡自我顯示。孩子虛榮心很強,他們穿華麗的服裝,在同學中做出嘩眾取寵的舉動,目的就是要顯示自己。當然,還不止這些。所以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老師,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尋找恰當的教育方法進行引導,避免與孩子發生正面沖突,正確疏導處于叛逆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