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計數字顯示中國有4.2億網民,有誰敢保證自己不會得“虛擬社交依賴癥”?事物的發(fā)展都是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我們在利用網絡的同時,也要小心避免網絡帶來的危害。(青少年素質教育學校) 避免自己得“虛擬社交依賴癥”或有此傾向呢,心理科專家給出幾點建議: 首先要自我檢測,看自己是否屬于“虛擬社交依賴癥”。 不能盲目地相信媒體報道,不要隨便的給自己扣上心理疾病的帽子,這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方式,而且也會引發(fā)不必要的壓力和恐慌。 如果覺得自己只是沉迷于社交網站,就要提高警惕,多外出與現實生活中的朋友交往,避免進一步的沉迷,如果發(fā)現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建議盡快找專業(yè)的心理醫(yī)生咨詢。在這里要特別提醒一下,精神科醫(yī)生和心理科醫(yī)生是有區(qū)別的,有了心理問題不要害怕,不要誤以為自己得了精神方面的疾病。(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學校) 其次,參照上述所講得“虛擬社交依賴癥”的三個條件,如果自己符合,建議去專業(yè)的機構,到心理科進行治療。 再者,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 迷戀社交網站,有如染上賭癮,用術語來說,就是“虛擬社交依賴癥”。在這種“癡迷”與“瘋魔”的背后,是現實需求,如交友、集體游戲、釋放壓力等。參與者對彼此的一舉一動都了如指掌,無疑會大大彌補現實生活中朋友越來越少、聚會越來越難的缺憾。 社交網站所培植的自戀、自尊、樂趣是虛幻的,它容易挫敗人們處理現實的能力,進而形成新的心理封閉。這種虛擬的網絡社交表面看似乎減少了人的孤獨感,聯絡了社交感情。實際上,越是沉迷于虛擬社交的人,越是在現實中感到壓抑的人。 避免“虛擬社交依賴癥”的好方法是用積極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建立現實社會中屬于自己的朋友圈子,包括父母親戚在內。(青少年心理素質教育學校) 通過現實社會中的交往,可以滿足安全感、成就感、被尊重、被認可等心理需要,提高自我接納度,可以有效地避免“虛擬社交依賴癥”的發(fā)生。 山東科技防衛(wèi)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