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環境保護是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引擎。重慶是全國的老工業基地,由于歷史等原因,產業結構和布局不合理,污染物排放效率低。隨著我市工業化、城市化的加快推進,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和人口的持續增加,資源環境瓶頸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制約日益顯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在眉睫。
近年來,重慶市堅持以環境保護服務和優化發展,在助推發展方式轉變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一是積極開展總量減排,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騰出容量。“十一五”期間,重慶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別減排3.45萬噸和14.05萬噸;2011年,我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四項指標任務完成情況好于全國平均水平,在西南地區處于領先地位,為我市多項經濟指標增速全國第一提供了環境容量支撐。二是嚴格環境準入。我市先后否定300余個重大項目,其中不乏10億元級的大項目,有效防止了新污染的產生。三是強化經濟政策引導。市政府先后啟動6批206戶污染企業環保搬遷,已搬遷企業產能增長50%,能耗降低64%,污染排放減少67%。以重鋼集團老廠的環保搬遷為標志,我市傳統產業改造實現重大跨越。四是大力發展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市著力實施“云端”計劃,通過加工貿易價值鏈的垂直整合,IT產業將在2015年成為全市工業第一支柱。同時,離岸金融核算、要素交易核算、軟件開發等近乎零排放的新興服務業也得到蓬勃發展。
環保行業:政策將推動環境監測領域新市場打開
環保提標,監測先行,帶來市場新變化。污染事故的發生帶來政策法規的加嚴、民眾環保意識的逐漸增強是推動環境監測三步發展的主要動力。近年來,我國環境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民眾對環境質量越來越關注,政府重視程度也逐漸加強,環境質量標準提高,將推動我國環境監測工作快速發展。
空氣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帶來監測新需求。2012年,我國發布了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增加了PM2.5、臭氧等指標,濃度要求也開始與國際接軌。
“十二五”期間,新增對PM2.5、臭氧因子、VOC、重金屬指標的監測帶來新市場累計在8億左右,監測點位增加帶來新市場累計在26-29億元。
監測斷面增加創需求,飲用水源安全受關注。目前,我國水環境質量監測市場空間的擴大主要來自于監測斷面的增加、自動監測站建設的增長。省界斷面、市界斷面、縣界斷面、及飲用水源地監測需求的增多為水質環境監測系統帶來了新的市場容量,預計“十二五”期間市場總量將在22-30億左右。
工業吸塵器(http://www.newgag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