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一些地區的龍眼樹冠高達6-8米,主干長達3-4米,外圍枝葉密閉,但內膛空虛,綠葉層薄,使得結果層外移、樹體呈現"高大空" 傘型結果狀態,這樣的樹型弊多利少,給生產管理帶來了困難。
      7月19日,廣西農科院水果專家阮經宙受海南龍眼種植大戶的邀請,到海南三亞對龍眼高大樹進行樹冠大小可調控技術的指導。種植戶都知道,這樣的樹修剪勢在必行,可如何修剪才能解決問題又能在明年掛果,讓不少人素手無策,因為采取傳統的回縮修剪后,一般來年無法實現產量,有的甚至3-4年都無法進入掛果樹的枝梢。
      樹冠高大、內部空虛的樹體,在生產上存在一些問題:1、摘果成本高達1.5元/斤,單穗及單果重量大小不一,成串的果穗少,人均日采摘量低。2、樹冠高大管理困難,人工打藥、疏枝、疏花、疏果困難,管理耗時耗量。3、樹冠高大的龍眼大小年情況突出,由于營養輸送距離遠,養分無法供應到果實,大年時掛果很多,裂果嚴重。
        那么對樹冠高大的樹如何管理,阮經宙在果場查看時強調,要將"高大空"樹型外圍的傘形結果改變成"低大實"的內體結果。當日,同行的眾多種植戶認為,必須通過回縮矮化,將主干枝短截回縮,內膛枝、隱蔽枝統統疏除,重新培養結果枝梢。而阮經宙則認為,采用樹冠大小可調控技術,可充分利用隱蔽枝結果,保留樹冠大小,專門培養內膛枝結果,把枝梢控制在300枝以內,同時把原來的500-1000枝實行"量化"留梢,提高單果穗重量,變"陰蔽枝"為"功能枝",變"高大空"外圍傘型結果為"低大實"立體結果。通過"兩變",龍眼回縮后來年可形成較高產量,再運用宇花靈產品進行科學調控,可讓隱蔽枝成為來年很好的結果母枝,有效解決隱蔽枝徒長不結果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