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五要素定義
      物流五要素是指評價物流體系的五個主要要素,它們是:品質、數量、時間、地點和價格。品質是指物流過程中,物料的品質保持不變;數量是指符合經濟性的數量要求和運輸活動中往返運輸載重盡可能滿載等;時間是指以合理費用及時送達為原則做到的快速;地點是指選擇合理的集運地及倉庫,避免兩次無效運輸及多次轉運;價格是指在保證質量及滿足時間要求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物流費用。
東莞到貴陽物流服務配送和物流的區別
  配送中心是商業、流通企業大型化、規模化的必然產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發達國家應運而生,發展迅速。在我國,隨著商業和流通業的高速發展,配送中心在一些行業、區域、中心城市開始崛起,如海爾物流、國美電器、華聯超市等。
配送中心是指商品集中、出貨、保管、包裝、加工、分類、配貨、配送、信息的場所或經營主體。配送中心起源于二戰后,零售業的多店鋪化、連鎖業及多業態化(百貨、超級市場、專賣店等)對物流作業的效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原來相互分割、缺乏協作的倉儲、運輸、批發等傳統物流企業無法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專業性的物流配送經營實體配送中心便應運而生。配送中心有自用型和社會化的兩種主要類型,其中自用型配送中心有由制造商經營的、有由零售商經營的,主要是服務于自己的產品銷售或自有商店的供貨。社會化的配送中心,也稱第三方物流,是由獨立于生產商和零售商之外的其他經營者經營的。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下,適應現代物流業專業化、標準化、多功能化發展的要求,一些發達國家的社會化的配送中心近年來發展較快。
物流中心通常是指綜合性的物流場所,它可以具備陪送中心的功能,又可以具有貨物運輸中轉功能。此外,從產權上講,配送中心通常是屬于某一企業,即專為某一或幾家企業服務。而物流中心則通常是獨立的企業,他提供社會化的物流服務。 
第三方配送管理優化
電商第三方物流配送管理是公認的難題,據某著名電商統計,其日平均訂單80萬單中第三方承擔20%訂單配送,但貨損量占72%,客戶投訴量占70%。問題主要在于:第三方配送在途過程中控制節點缺失、缺乏信息集成平臺,狀態監控不足;缺乏規范的貨物交接,發貨數量與第三方的收貨數量出現差異且難溯原因,產生財務對賬糾紛和影響結算;貨損判定和處理機制不合理;承運商管理粗放,對績效表現不同、重要性各異的承運商缺乏差異化的獎懲激勵制度和合作模式進行差異化對待。
優化方向為:增加監控節點,提高信息系統水平,搭建完善的承運商管理平臺;應用信息系統標準接口的數據交換,利用PDA設備等技術手段優化收發貨管理;遵循公平合理性、可執行性和一致性的貨損判斷與處理;推行承運商分級管理,差異化合作的業務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