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讀電大的3年我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 大學的三個要素:名教授,圖書館,實驗室。實際上電大僅具備了第一個。當時授課的大多是清華,北大老師。電大也成就一批名師,象教Basic語言的譚浩強,教英文的鄭培蒂被媒體評為全國最多學生的老師,他們走到哪里,都被優先照顧,因為到處都有他們的學生。電大是全國統一教材,統一上課,通過電視同步傳到各地。由于還沒有線電視,用無線接收。電視差轉臺常出故障,刮風下雨,天線搖擺,轉播效果更差,屏幕上往往是雪花飄飄。一節課耽誤了,就無法彌補,全靠自學。電大采取的是寬進嚴出,考試是全國統一試卷,考試地點是相對集中。我們是在地區市的淮陰。完全沒有普通大學老師學生面對面的種種便利。 我們那個班開始有50多人,一學期下來就不見了一半,一年后還剩15人,到畢業,只有8個人。我因是一邊讀書,一邊工作,每天只睡4~5個小時,整整3年幾乎天天如此,。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說起來,是因為工廠里自己心儀的女孩跟一個駐軍的團政委兒子好上了,我覺得主要是自己的經濟條件不夠好,因此為了出人頭地,發憤讀書。實際上,現在想想不可思議,當時就沒有跟人家表白過,也許追一下,就是另一種結果。3年下來,人瘦成97斤,而且以后10年如此。 我的畢業設計是“RL-2微波漏能結構設計”那也是我們工廠實際研究設計的一個新產品。用來探測微波設備的微波瀉漏能量。微波設備包括雷達,電視發射臺等,超過30mw/cm3的微波對人體是有害的。在畢業設計答辯上,我從探測原理講起,結合掛圖介紹了主要器件傳感器,又介紹了為將傳感器上獲得的訊號能在表頭上顯示出來,需放大電路和轉換電路,這就是電路設計工程師的工作。另一方面,為了讓電路板能放在合適的位置,也為了電路不受干擾,又為了傳感器要有合適的形狀便于手握,又因為是移動中使用的產品,特別要考慮防振設計,而這些就是電子產品的結構設計。我還重點介紹了產品中需要的一種材料:它即要能夠被制成異型。又要能耐高溫不變形,還要對微波無反射。為找到這種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過程。我的報告受到了內行和外行的好評。 我之所以要比較詳細的說這件事,是象這樣真正的原創性的研究和設計是非常鍛煉人的,也非常有挑戰性,在我后來的20年研發工作這樣的項目不多。事實上在很多IT公司的研發部門也是如此,我見到的一家國內大公司的名校畢業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機級測試,沒人告訴他們,這不能算是研發。我的一個感覺是這些年來國內很多IT大公司研發做的越來越淺,遠不如80~90年代的企業。所以,整體上我們工業技術可能與發達國家比現在離得更遠。當然有些公司除外象華為,中興等。 3.十年磨一劍 龔維蒸老師看我想真學技術,就對我說,要想學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先用3年時間,將這一行需要的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再用3年時間將這一行的書,文章全部找來讀,了解這門技術的來龍去脈和當前的發展狀況;再用3年時間選擇其中薄弱分支進行研究,這樣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1984年我回南京進了熊貓集團東方無線電廠,工廠主要產品是收錄機和組合音響。我先是在工藝科結構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設計階段審查設計部門的結構設計圖紙工藝性;在生產階段承接設計部門的技術,寫工藝流程卡(作業指導書)和處理生產線的技術問題。 就現在看,后一個工作任務就是現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職責。而前一個工作任務在大多數公司沒有部門承擔,這也是很多新產品樣機做的可以,當批量生產時,問題就百出的原因之一。一個通則是,把技術問題解決在前端,將大大降低新產品失敗的風險和成本,這是技術管理者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半年后發生了兩件對我有影響的事。第一件事是描圖員忙不過來,我去客串幫忙,在描一張圖時,順便改掉了一個明顯的設計表達錯誤。按理描圖員是不應做任何改動的,所以這引起了那位設計師的不滿,好在負責結構設計的副所長就在旁邊,拿過去一看,說改得對,就這樣了。并且問我,你怎么會知道要這樣改?我說,我是做過結構設計的。第二件事是我審查一個新產品的一套結構設計圖的工藝性,正巧就是這位副所長設計的。我找出來其中十幾個制圖和設計不當問題。我
代理申報工程師項目
我們憑借相關人事局渠道,可以為廣大個人提供最專業、最便捷的工程師職稱代理申報。助理工程師申報一般15天左右出證。由于我們是批量代理申報,所以價格實惠,代理申報效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