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用手指封閉耳模的耳道開口或耳內與內助聽器接收器開口,然后將音量開足。如果無反饋發生,而當帶上助聽器后出現反饋,很可能是耳模或外殼不合適,需換新的。。如仍有反饋,檢查傳聲管與耳模或接收連接。對接收器在外部反饋,檢查傳聲管與耳模或接收囂的連接。對接收器在外部的盒式助聽器,第一步若出現反饋,可墊圈后重復第一步驟。如果檢查所有過程后仍有反饋,可能是接收器聲音隔絕不夠,這必須送廠修理。
第二種情況是接收器、話筒或兩者聲隔絕不夠,尤其在輸出強時,接收器壁產生泵樣機械振蕩,所知機內的空氣形成聲波,通過空氣腔傳送到話筒。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有三種: ①增加話筒與接收器之間的距離,這樣到達話筒的聲壓就成低幅。 ②在話筒與接收器之間放一聯鎖墻以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鐘阻止聲音傳導。③在話筒嘴上放一橡皮管,以使助聽器內部傳出的聲音不能到達話筒振動膜,橡皮管可在機內衰減到達話筒的聲壓。一個有趣的發現是聲反饋總是一種高頻現象。
這有二個原因:首先,就響應曲線的峰而言,初級峰通常在1-2kHz范圍內,次級峰出現在3-4kHz范圍內。前者與助聽器內部聲放射反饋有關,后者與耳模或傳聲管(或兩者)都有直接聲漏有關。此外,在耳模不合適時,高頻聲波較低頻聲波易逃逸,所以聲反饋通常都是高頻率的。
聲反饋已成為近年助聽器工程中相當困難的問題。許多工廠在設計時,竭力強調高頻,但不得不因反饋問題而將增益降低。可能的解決方法是利用外耳道的自然共振頻率為2.8-3.0kHz,為減少反饋可降低一些高頻響應,利用外耳道共振特性來強調高頻,這能使到達鼓膜的800Hz以上高頻的強度每音階增加3dB。
近來,另有減輕聲反饋的算什么。第一是在耳后助聽器耳鉤上和耳內式接收器傳聲管內放阻力濾波器。這種阻力濾波器(從680-3300Ω)可降低1kHz區的初級共振峰,使頻響曲線變得光滑。第二是裝上頻率移動控制器(反饋降低控制器),將次級共振峰(約3kHz)移向高或低頻區,根據使用者外耳道的共振特性,這一小小的移動能有效地降低共振頻率的放大,從而減輕聲反饋。這一方法只在小數助聽器中采用。
此外,還有機械性反饋、磁性反饋、電子反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