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車市場的火爆已經持續了多時,Uber、滴滴、快的、易到、神州、嘀嗒、接我等App分別從打的、專車、拼車、運貨等不同的細分市場切入,這些App無一例外都是利用移動互聯網的優勢解決用車難的痛點。
現實生活中除了用車難之外,停車難也是相當令人惱火的事情。創業者絞盡腦汁,開發了各種App,試圖一舉解決停車難的痛點。當下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大城市的通病,解決停車問題同樣是緩解擁堵的重要環節。停車APP也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在解決用戶痛點的同時,這片藍海被認為是移動互聯網的下一個掘金點。
停車APP拼的是線下資源
金地停車董事長劉舉認為,就行業特點而言,停車和打車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停車很難仿造出一個“類滴滴”模式。劉舉進一步解釋,傳統出租車模式穩定標準、利益關系清晰,互聯網+可以迅速復制。而停車行業至今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模式與標準,停車場往往從權屬關系到利益分配機制要復雜得多,而且極其分散,從物業公司到開發商,從車位業主到專業運營公司,或涉及整個行業商業模式的變革,單靠APP很難統一。一言蔽之,沒有線下資源的停車APP是一個偽命題。
汽車行業專家、《汽車與駕駛維修》雜志主編朱偉華也贊同這一觀點,打車是典型的拼VC的項目,但停車則屬于拼資源的項目,雖然互聯網介入比較容易,但要解決用戶痛點,還得拼資源。
停車業務
將引入洗車等服務
朱偉華認為,停車APP創業者需要想清楚三個問題。第一,停車資源的信息化水平并不高,要在一個信息化水平較低的行業實現互聯網化,捷徑是找到這個行業的信息化系統提供商。但目前這個領域的軟硬件提供商并沒有寡頭出現,各種標準不一。第二,停車的物業權屬關系非常復雜,政府和私有產權錯綜復雜。第三,停車需要高技術研發投入,它涉及智慧城市,是物聯網重要一環,更具用戶體驗的技術突破是前提。
停車業務是一塊大蛋糕。未來還可能包含代客泊車,也會引入洗車、保養、快修甚至二手車交易等相關服務。目前,很多創業者或者創業型企業都從不同的口切入停車業務,未來圍繞“停車”的各種服務將會逐漸融合,但如何更好地融合業內都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