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青蟹”的名氣越來越大,但什么樣的青蟹才是真正的“三門青蟹”?由浙江省質監局于6月27日發布的省級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三門青蟹》(DB33/T 832-2011)給出了答案,它不僅規定了“三門青蟹”這一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范圍,還對其分級分類、營養成分、衛生指標、包裝運輸等進行了嚴格規范,使“三門青蟹”一舉告別無標歷史。
三門青蟹是我縣第一大農業支柱產業,全縣養殖面積已接近9萬畝,年產量1.1萬余噸,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產值5億元,于2006年成功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不過,由于缺少統一的技術標準,養殖憑經驗、辨別憑感覺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既不利于產業品牌形象的提升,也給假冒偽劣、以次充好等不法行為留下了空子。
針對這一問題,縣質監局、縣海洋與漁業局早從2007年開始, 就著手起草三門青蟹地方標準文本,并爭取國家質檢總局于去年修改地理標志產品——三門青蟹部分指標。此后,多次召開養殖戶、標準制訂專家、政府部門人員等參加的座談會,數次對縣內不同養殖基地的青蟹進行指標檢測與數據比對,最終完成標準的起草。省質監局在組織專家審定的基礎上,正式發布了該標準。
據縣質監局綜合科負責人朱小臣介紹,這是我縣第一次以標準的形式為“三門青蟹”立名,有利于青蟹產業進一步規范化發展?!霸摌藴手貙Ψ蕽M度、蛋白質含量、捆扎物重量等特色指標進行了細致描述,比如每只膏蟹的體重必須超過250克、捆扎物重量不能超過蟹重的5%等,這樣便于政府打擊假冒三門青蟹?!?/P>
據了解,標準從公開發布到正式實施有1個月時間,期間,我縣將集中召開標準宣貫會,使標準人人知曉。而標準一旦實施,養殖戶在申請使用地理標志產品專用標識時,必須接受相關部門組織的產品檢驗,獲合格標志方可公開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