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月份,全市規模以上船企主營收入增長22%,利潤總額下降21%。多收了“三五斗”,為何增收不增利?“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成為困擾船企的“三座大山”,同時也削減了企業利潤。在困境中,有人選擇保存實力、辛苦熬度,也有船企在低迷中轉型,以求升級突破,更有實力強盛的船企蓄勢“抄底”、收購重組。
運行總體穩定利潤大幅縮水
曾經“不差錢”的船舶企業,今年普遍感受到了資金壓力。
據了解,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全球銀行放貸額度收縮,船東融資難狀況加劇,新船合同的預付款比例大幅降低,從40%下降至10%左右,且交船前后進度款的支付比例前少后多,使企業生產資金流動性不足問題日益嚴重,也讓企業的財務成本大幅增長。更令人擔憂的是,預付款比例過低,企業就面臨隨時被棄船的風險。
目前,船東按期接船意愿不強,船東苛求質量從而拖延接船期的現象時有發生,延期交船不僅占用企業的船塢碼頭,嚴重影響生產調度,更使大量造船尾款無法收回,加重企業資金壓力。
另外,各類成本不斷上升,船價卻只降不升,企業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資料顯示,前三季度散貨船價格出現加速下滑,集裝箱新船價格穩定,油船新船價格仍在低位徘徊。
記者采訪舟山市多家造船企業獲悉,目前造船企業的利潤水平明顯不如過去幾年,有的甚至已經出現“零利潤”“負利潤”現象。前兩年接獲的較高價位船舶建造接近尾聲,行情低點承接的低價位船舶陸續開工,因而出現了產值與完工量不同步、企業增收不增利等現象。
“但就全國范圍來說,舟山船企的盈利能力還算可以。 ”市船舶行業協會人士透露說。在金海重工、歐華造船等重點骨干企業帶領下,舟山市船舶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通過加強創新研發、強化質量風險管理等方式降本增效,主動應對困境,“加上有前幾年的積累支撐,舟山造船行業經濟運行總體穩定”。據悉,1~9月,船舶工業實現產值455.8億元,同比增長20.5%,增幅逐月回升。規模以上船舶工業產值416.8億元,同比增長18.1%。
訂單行情喜憂參半
1~9月,全市新接訂單量540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4%;手持訂單2309萬載重噸,與年初基本持平。從總量看,前三季度全市接單量還算正常。
由于船市低迷,國內外新船訂單急劇減少,加上因船東資金困難、船價過低等因素,部分船舶企業經營策略趨于保守,有意識地放慢生產節奏,謹慎接單僅為維持企業基本生產和資金運轉。
“但從全國行情來說,舟山的情況還算好的。舟山市目前的新接訂單和手持訂單分別占到全國份額的18.6%和13.7%,比例不低。 ”市船舶行業協會人士介紹說。骨干船舶企業通過加強創新研發頻接大單,金海重工繼上半年接獲“2+2”艘32萬噸VLCC、“1+1”艘8.15萬噸散貨船訂單后,近期又與英國格雷格航運集團簽訂26艘2000TEU節能環保型集裝箱船意向訂單;歐華造船繼6艘4800TEU集裝箱船后,又接獲10艘1700TEU節能環保型集裝箱船的批量訂單。全市手持訂單超過100萬載重噸的企業有5家,合計2046萬載重噸,占到全市手持訂單的88.6%。骨干企業新接訂單中,散貨船比例為66%,同比下降11個百分點;節能環保型集裝箱船、化學品船、海工輔助船等高附加值船舶訂單比例提高。
困境中的突圍
“不能忽視的是,今后舟山市船企經營仍面臨較大困難。 ”市船舶管理局負責人說,“交船難”“接單難”“融資難”將繼續困擾企業發展。
為搶抓訂單、保障交船,舟山市船企正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和對外技術合作,加快新船型開發,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船舶行業轉型升級穩步推進,多元化發展步伐加快,骨干企業紛紛拓展上下游產業,包括啟動海工裝備項目、投資船舶配套項目等。如太平洋海洋工程(舟山)有限公司正式投產后承修了中海油的大型鉆井平臺,完成海底管道鋪設船改裝等。
低迷之時,也有企業蓄勢“抄底”。據了解,一些有條件的骨干企業正與歐美的船舶設計企業、海工配套企業接洽,醞釀跨國收購,加速進入高端制造領域。“當然,我們更希望這些有收購能力的企業能在本地找到合作伙伴,實施兼并重組,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同時也鼓勵中小企業間進行聯合重組,提升抗風險能力。 ”市船舶行業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另一方面,船舶行業管理部門也組織了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前來考察投資,推動船舶產業良性并購重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