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市在江賀公路沿線致力打造“木業經濟走廊”,這里的一些企業收購其他廠家出產的“廢品”,走上了變廢為寶之路。江山市林業服務中心主任龔石良介紹說:“賀村年產木屑約10萬噸,利用產值1400萬元;板皮、邊角下腳料4.5萬多立方米,年利用產值在3600萬元以上,這樣光‘變廢為寶’一年就有5000萬元。”
浙江賀村木業市場是華東最大的原木交易市場。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越來越活躍,賀村竹木加工企業日益增多。過去,這里房前屋后、廠內廠外到處是木屑、板皮和邊角下腳料等廢棄物,堆積如山,很少生產利用,最多是老百姓燒柴料,嚴重影響了群眾居住的生活環境。本世紀初,江山市志康生物機制炭廠落戶江山,率先帶頭專“吃”木屑,15個炭窯年消化木屑2400噸,每噸120元,合計28.8萬元。現在,該廠炭窯增至48個,能“吃”木屑1.5萬噸,每噸140元,共計210萬元。僅僅三四年間,這個廠就為木屑增加附加值181.2萬元。如今,江山市機制炭廠年“吃”木屑約4.5萬噸,經濟附加值增至630萬元。
據悉,目前該市共有竹木經營加工企業967家,規模以上企業11家,年產10多萬噸木屑等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引來10多家企業,這些企業致力利用這些下腳料生產機制炭、木香油、刨花板、活性炭等產品,已出口日本等國,廢棄物利用附加值達1400多萬元。
江山市木業產業發展的另一廢棄物就是大量的板皮、細木條和邊角料。一條原木進了加工廠,首先生產出正料(如方材、板材),然后是細木工板料,余下是板皮等廢料,大約占20%至25%。過去,拖拉機裝一車板皮等廢料(約750公斤)價格僅有40元左右,利用價值低,造成了到處堆積,遍地棄物,一些企業不得不花錢托人處理。2002年,江山市引進光明木制品廠,該廠把板皮加工為木片,是造紙的原材料,這樣一來,板皮身價倍增。目前,拖拉機裝同樣數量板皮,一車價格達250元。“現在江山市木業廠家板皮廢棄物像‘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緊俏時還要‘早訂親’哩!”龔石良說,通過木材綜合利用,拉長了產業鏈,實現了產業生態化和資源再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