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1月31日訊 昨日一早,景寧畬族自治縣梅歧鄉岳崇村村民李昌堯帶著筆記本,匆匆趕往溫州市文成縣西坑鎮都鋪村的孔雀養殖戶李燦勤家。他告訴記者:“經過鄉里牽線,我認識了老李這個好師傅,在他幫助下,今年我養了二十幾只孔雀呢。”
景寧梅歧鄉岳崇村與文成縣西坑鎮都鋪村由于分屬不同市縣,過去幾乎不往來。“現在兩個村像親戚村,村民的養殖技術都開始共享了。”岳崇村村委主任葉崇娟高興地說,合作緣于2011年兩村的“牽手”。
梅歧鄉屬于景寧偏遠鄉鎮,有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該鄉黨委副書記劉建華介紹說:“岳崇、桂遠兩個村,因路途遙遠又與文成縣接壤,辦起實事經常互相掣肘,發展基本的民生項目不是路通不過,就是政策處理不了。這些矛盾不斷積累,最終的結果就是大家都發展不起來。”
為了打破地域發展瓶頸,去年梅歧鄉提出建立跨縣村級聯席會議制度,立即得到了文成縣西坑鎮下垟鄉的積極響應。雙方確定,每季度召開一次由桂遠、岳崇、下垟、都鋪、桂竹五個行政村的駐村干部、村兩委干部參加的村級聯席會議,遇重要事項時邀請兩鄉主要負責人出席指導,就新農村建設、產業發展、政策處理等問題進行聯合辦公。
“從縣域來看,梅歧是景寧的偏遠山鄉,但從兩個縣、兩個市來看,我們卻成了‘中心地帶’,這就是聯合帶來的優勢。”梅歧鄉黨委書記陳曉華高興地介紹,跨縣村級聯席會議機制建立以來,已舉辦例會4次,化解矛盾糾紛20余起,發展致富項目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近10個。
文成縣西坑鎮人大主席黃偉表示,由于打破了縣域、鄉域界限,更多的邊際鄉村問題被納入了進來,通過聯合辦公、聯合協調,許多憑一村、一鄉之力難以應對的問題迎刃而解。
龍年春節剛過,一支由岳崇村和西坑鎮下垟村、桂竹村村民組成的公路養護隊,就開始對經過兩地的康莊公路路面進行修補。岳崇村道路養護員葉昌汝說:“原來連接兩地的康莊路無人養護,問題搬到聯席會上后,三個村經過協商確定分工,落實了跨縣養護的經費,這不春節剛過大家就一起來解決老大難問題。”
“兩村‘牽手’產生的是1+1>2的效應。”都鋪村黨支部書記葉興俊說,“我們村的山林就在岳崇村對面,有沒有火情他們發現得比我們早。我常常跟村民說,岳崇村的防火‘瞭望哨’讓我們的防火力量得到了加強。今年我們要好好謝謝岳崇村的防火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