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追溯浙商在遼寧近30年的打拼史,探討其創業模式,進而提出“不按規則出牌”是浙商在遼寧成功的一大原因。
的確,如果遵照正常的人生規則,這些浙商如今還會蟄伏于浙江老家,而不是在遼寧匯聚成目前26萬人的浙商群體;若只遵循著普通的商業規則,他們也難以深度融入遼寧商圈,畫出絢爛的經營軌跡。
一種外來商品能夠躋身某地,或者是因為當地缺乏這種商品,或者是因為這種商品在當地具有比較優勢。外來商人也如此。浙商當年能夠立足遼寧,在于當初遼寧人商品意識匱乏,為浙商留下了發展空間;如今浙商在遼寧事業壯大,仍可歸因于他們把握了遼商未曾重視的機遇。可以說,浙商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了遼商的不足之處。因而,“不按規則出牌”也正是值得遼商借鑒的經營之道。
“不按規則出牌”,當然不是指無視政策法規,去打插邊球,也不是漠視公序良俗,圖謀灰色經濟,而是指企業不走尋常路,尋求跨越式發展,是指商業的拓展當活力迸發,出奇制勝。就此而言,遼商還需突破重重“規則”。
比如,攀附本地國企大樹為生,忽略其他市場,小富即安的經營“規則”;即使經營困頓,也不肯生產薄利產品的產品選擇“規則”;平素豪爽大氣,一談到企業赴外地開拓,即深恐上當受挫的性格“規則”;講排場,顯氣派,在企業中說一不二,拒絕現代企業制度的做派“規則”;對發展機遇后知后覺,導致或與其他企業眾口奪食,或吃市場的殘羹冷炙,只見紅海不見藍海的投資“規則”……
上述種種“規則”,均屬積弊舊習,曾在一些遼商身上體現,如今正為遼商們所警惕和摒棄。
最初的遼商是在為遼寧國企產品的配套中應運而生,如今環渤海經濟圈、東北亞經濟板塊的崛起,正是催生大批遼商的溫床。遼商所從事的工業產業、服務產業,當為東北全面振興配套,為全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配套。在此情勢下,遼商若能擺脫原有“規則”和眼光的限制,開創市場版圖,刷新經營理念,重塑商業倫理,則有望成為與浙商、徽商、粵商并稱的商海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