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使舜宇能夠避開一次次的暗礁,在市場經濟的大風大浪里乘風破浪?
與王文鑒,這位“文革”前的高中生和“舜宇”掌門人對面而坐,記者感受到我們的企業家對《孫子兵法》的確是“情有獨鐘”。
“故將通于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民知王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對孫子的論著,王文鑒顯然是別有體會。
“搶購浪頭”中思“變”招
1988年,全國一片搶購聲。
建廠4周年的“舜宇”這時自然也嘗到了甜頭。——搶購風使得社會上只要有相機就可以賣掉,要買鳳凰205相機就得走后門。那么,作為鳳凰相機鏡頭生產的廠家,“舜宇”的日子自然不錯!
但王文鑒卻想到:市場的發展是波浪式發展的,有熱就會有冷,于是,關起門來回顧舜宇初創的路程,也梳理著它下一步的發展脈絡……
“舜宇”的原創故事頗有一波三折的戲劇性。那還是1983年的一個小故事。
有個余姚籍的浙大老師是光儀系的。一批想發展“第一生產力”的泥腿子找到這位教授同鄉,問他可以生產什么?結果,教授說:“我在光儀系,那就生產光學儀器吧。”
1984年,向老教授討教的“泥腿子”在鎮辦企業,原城北膠木廠下面掛靠了一個第二光學儀器廠,再借上6萬元,小廠就“啟動”了。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王文鑒對這句口號的理解表現為他一開始就招了8名沒考上大學的應屆高中生,送去浙大培訓。
高中生們在浙大學會了生產激光顯示儀,但激光顯示儀卻滯銷了。此時,王文鑒所能想到的辦法是:趕緊調頭做別的。
于是,從余姚四中找到一個小小的產品——鏡頭。
1984年虧本,1985年上半年仍然虧本。直到1985年下半年,才有3萬多元的利潤。
1986年,王文鑒悲喜交加:他們為海燕照相機廠做相機鏡頭,生產規模擴大了,但海燕相機卻賣不掉了(后來這個廠倒閉了)。
“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王文鑒馬上瞄準了新的“依傍”對象——天津照相機廠。要求為天津的東方相機生產鏡頭。
天津廠家同時考察了上海和南京的兩個“國企”廠,認為這個小小的鄉鎮企業沒法接下單子。于是下單:在4個月內交出1000套鏡片,如果按時交付,就再訂30000套的合同。而對方只給了王文鑒一張東方相機A44的圖紙。
令天津人傻眼的是:王文鑒他們這個小小的鄉鎮小廠不但最先按時交付了1000套鏡片,而且質量檢驗完全合格。
王文鑒說其實在他們交貨之前,自己已經請上海國營老廠的檢驗師傅來檢驗過,自然成竹在胸了。
就這樣,這1000套鏡片敲開了天津東方相機的大門,還使這個小小的“鄉企”走上了橫向聯營之路,到1987年底,銷售額達214萬元,利潤達47萬元。
而東方一“紅”,江西的“鳳凰”也找上門來。于是,到1988年底,舜宇生產了35萬套鏡頭,占全國總量的10%,全年銷售額660多萬元,利潤160萬元。一個創辦才4年的鄉鎮小廠在全縣的“鄉企”中的排名一下子躍到第2位。
回想起創業4年來的路程,王文鑒感慨萬千:市場經濟的浪潮是洶涌的。市場風向隨時都會變,激光顯示儀的滯銷、海燕相機廠的倒閉都說明這個道理,“東方”、“鳳凰”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如果哪一天相機市場發生變化了,該如何應對?
1988年底,全國一片搶購聲中,王文鑒提出了企業發展的兩個轉變:一、由單一的光學元部件轉向光學元部件與整機開發同時并舉;二、由單一的國內市場轉向國內、外市場同時并舉。有了這樣的戰略決定后,馬上與浙大聯合,組建科技生產聯合基地。這樣,1989年之后,原來的搶購風變成什么都賣不出去之后,他們已經到境外開拓市場。
與外商過“招” 變被動為主動
“與外商打交道,也會遇上許多問題,我的結論是要不卑不亢,要知己知彼,才能把握住勢態的發展。”王文鑒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
那是1990年的一件事。這一年3月18日,王文鑒與一位香港客商簽訂了18萬套鏡頭的業務,但在他們發出第三批貨物后,對方的貨款卻遲遲不見過來,打電話過去,說老板不在;發傳真過去,對方不回。
這個時候,王文鑒開始分析這次“上當”的原因和經驗來,王文鑒很快理出以下幾條教訓:第一,對方以“批量大”來吸引自己;第二,質量上沒有明確的質量標準,那么,如果他不要你的貨,就可以隨便講你的產品有質量問題;第三,在價格上,他們用今天找這家,明天找那家的辦法來壓價;第四,由于自己沒有外銷經驗,同意了對方采用即期付款的方法而不是信用證付款辦法,結果呢,對方在付給第一、第二批貨款后就想耍賴。
對付不講信譽的外商,王文鑒采用的辦法是:“先摸清敵情”。通過情報工作,掌握了對方已經大量訂貨出去,而對方采用的鏡頭AF鏡頭是浙大獨家設計,舜宇獨家生產的,而且他手頭的鏡頭到9月底就要用完了;如果舜宇不繼續給貨,那么,那位港商就要違約。
有了這樣的信息,王文鑒反被動為主動,直到對方付清前面的全部貨款,并開出信用證,才發貨過去。后來,這家港商企業倒閉了,許多與它打交道的內地企業吃了虧,而王文鑒卻從他那里賺了錢!
有了這樣的經驗,舜宇之后又與三個外商建立了三個合資企業——“領東”的望遠鏡,“裕盛”的顯微鏡,“華達”的鏡頭,以此改變了產品單一化的局面,企業連續翻番發展。
變“利用”人才為“依靠”人才
“做企業,最主要的是與大家共同研究制訂一個目標,然后領著大家往這個目標去努力。”
王文鑒說起1994年企業轉制時,企業里開展的那場大討論還記憶猶新。
1994年,現代企業試點階段開始。公司原名為浙大余姚光電儀器總公司,改制為浙大余姚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在1995年之后,又改組成浙江舜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當時的改制,一個特點是集體股多,個人股少。于是,周圍就有許多議論,“辦廠,到底是辦得大好,還是辦得小好?是辦得好好,還是辦得差好?”因為,在一些人眼里,企業雖然小,但很實惠;辦得差,可以賣給個人。面對這種思潮,王文鑒再一次氣沉丹田,認為這是急功近利,小富即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小農思想。為此,在1995——1996年間,開展了全企業的大討論,主題是企業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
討論的結果自然是在企業里形成了發展是硬道理的共識。
在這場大討論中,企業還確立了一個新的人才觀念,即變“利用”人才為“依靠”人才。
是你在企業牢固的位置重要還是企業的發展重要?企業的發展要不要引進人才?引進的人才與原有的人才又如何融合?
對這一系列問題,在大討論之后形成的共識是:企業的發展是第一位的,而人才,不是被企業“利用”,而是企業所“依靠”的力量。在確立了“依靠人才”的指導思想后,企業開始在全國各地招聘人才,至今,15個部門在職干部中,引進人才占了80%。
人才引進后,舜宇著手解決的是使“空降兵部隊”與“地面部隊”的融合。用“忠誠正直、敬業負責,同心同德,勇于探索”的共同價值觀來規范全體員工的基本信念,并用“共同創造”的企業精神和“企業利潤”中的“三個有利于”來形成人才合力。而為了真正使人才成為企業的“依靠”而不是企業所“利用”的工具,王文鑒的“政策”是讓創新型人才在各級班子中居支配地位,唱主角,讓人才“控股”。
“去年我去香港談業務,許多客商問我自己到底占多少股份。他們認為,我占的股份大,企業才能信得過。我說:我的股份是多少,你們是意料不到的,但有一個道理可以對你們公開,就是‘錢散人聚,錢聚人散’。我們白手起家辦企業,現在企業辦得這么大,我要百分之六十、七十的股份都是可以;但,股份都歸我,別人都來為我‘打工’,誰會誠心誠意出力?企業的財富是大家共同創造的,利益應為大家共享。”
王文鑒向記者講述這一段插曲時,他的辦公室主任在一旁悄悄告訴記者:1992年,市政府獎給王文鑒一個金牌,結果,他把金牌拿去打了40個戒指,分送給40個中層干部。
這也許正是王文鑒的精明之處:變一個人的企業為大家的企業;變一個人的努力為大家的共同創造。
有了這樣的大轉變,舜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目標不斷整合優勢,并在1999年又提出兩個新的轉變——由傳統光學轉變為傳統光學與現代光學并舉;由產品經營轉為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并舉,目前已有8家控股子公司,各子公司都為獨立法人,分灶吃飯,自主經營。今年,該集團公司的銷售額可超3億元。另外,集團的管理模式從以往的火車頭管理模式變成“聯合艦隊”的管理模式。王文鑒,這個好讀MBA管理書籍,喜歡研究通用公司成功秘笈和《孫子兵法》的中國民營企業家深有感觸地說:“美國通用電氣為什么120多年仍然旺盛地發展?是因為他們企業機制的健康而不是別的。我一直在考慮:市場經濟的浪潮洶涌驚險,真正有本領的人是在你不掌管企業時,仍能讓你的企業健康發展。這就需要企業有健康的肌體,有自我更新能力,而企業最難的是要有可以出人才的機制……”
也許,當王文鑒真正把企業“變”為其他人掌管的企業之時,舜宇的發展反而還會更快、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