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楊梅怎么那么貴,而且連采摘游都找不到幾家?”近日,這樣的抱怨記者聽到不少。記者從我市幾家楊梅大型種植合作社了解到,今年恰逢楊梅小年,產量低,價格偏高,不少果農因此停辦采摘游。
“今年楊梅產量比以往低,但由于雨水較少,品質比前幾年都好上不少。”臨海白水洋楊梅產業協會會長朱枝昌說。品質好了,不愁銷路,自然無須通過采摘游的方式推廣產品。
仙居縣大豐收專業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陳建奎也表示,今年楊梅不愁賣。“去年品質最好的楊梅每斤能賣15元就算不錯了,今年價格至少要翻一番。而且,就連酒廠所用的‘下腳楊梅’,收購價也從原來的六七毛一斤漲到近3元一斤。”陳建奎說,因為去年楊梅豐產,但品質不佳,出現“楊梅爛枝頭賣不出去”的現象,今年就有不少果農疏于管理,再加上是楊梅“小年”,所以才導致整體產量下降。
“最近我們接到幾十個聯系采摘游的電話,除了一些老顧客外,我們都給回絕了。”陳建奎說,今年他們家的楊梅品質好,賣得也貴,如果接采摘游的生意,“根本賺不到錢”。
除了楊梅價格高的因素外,朱枝昌表示,采摘游根本就是單“賠錢”的買賣,“我們粗略估算過,游客每摘一斤楊梅,至少要糟蹋掉2斤以上的果子”。朱枝昌說,游客畢竟不是專業的果農,經歷過一場采摘游的果園,常常“元氣大傷”。“有些游客會徒手爬上樹摘,很容易踩斷楊梅樹的大枝干。”朱枝昌說。
雖說今年楊梅好,不愁賣,但還是有不少果農努力拓寬自己的銷售渠道。細心的市民可能發現,不少果農直接或間接地做起了電商生意。
這個暑假,黃巖的小喬就有這樣一個“重任”——給自家的東魁楊梅找買家。“我先是在朋友圈發圖,很多外地的同學都不相信,居然真有那么大顆的楊梅。”小喬說,經過試吃后,不光同學朋友捧場,還帶來不少訂單。“現在每天都有七八單生意,大多都是發省內的,省外還在嘗試中,畢竟楊梅不耐長途運輸。”
小喬的生意只能算是小打小鬧,事實上,我市有不少果農努力在網上闖出一片天。記者在淘寶網上搜索發現,銷量排名前幾位的楊梅都來自我們臺州,賣得最好一家一個月接到2000多單生意。
陳建奎他們合作社旗下的仙得利楊梅也早早“觸網”,搶占先機。“目前我們的客戶已遍布省內外,平均每天都要寄出150多箱楊梅,單天的快遞費高達近萬元。”陳建奎說,“我們去年才投入電商運營,起步不算早,去年網絡上銷量只占總體7%,但今年楊梅季還沒結束,就已漲到10多個百分點。”陳建奎說,網上賣楊梅可以說潛力無窮。對網上賣楊梅,陳建奎表示,做得最多還是回頭客。“一是楊梅不好運輸,二是仙居楊梅認知度有待提升,另外,很多客人對品質也不太放心。”陳建奎說,臺州楊梅品牌的建立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