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將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助流浪人員尋親
近日,在臺州市救助管理站待了5年的阿亮,被家人找回,重新回到了家里,和家人團聚了。2011年7月,患有精神疾病的阿亮離家出走后,在椒江十字馬路被椒江公安機關發現并送到了市救助管理站。
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李朝陽告訴記者,像阿亮這樣由于智力或精神障礙等原因,被救助后長期無法確定身份的流浪乞討人員,臺州目前有330多人。“他們沒有自我認知能力,無法說明自己的身份、住址等信息,我們無法幫助他們找到親人,只能一直滯留在救助站,滯留最長的都有十幾年了。”
如何幫助這些流浪人員找到親人、送他們回家?李朝陽說,之前只能通過本地媒體或是內部系統網站發布尋親公告,即使是現在微博、微信等網絡手段發布尋人啟事,找到失蹤人員的幾率依然很低。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今年1月,民政部全國救助尋親網正式上線。全國各地救助機構將受助人員資料上傳到網上,大大方便了市民們尋親。近日,臺州市救助管理站聯合市公安局,首次在全市進行統一行動,對全市滯留在救助站的受助人員進行DNA采集,全面啟用DNA信息比對,幫助他們確認身份,爭取早日找到親人。
據了解,在前階段數據全部錄入全國救助尋親網的基礎上,我市各級救助管理站與公安機關密切協作,采集滯留受助人員的血液樣本,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和全國失蹤人員DNA信息庫比對。
“受助人員DNA錄入全國打拐DNA信息庫后,配合全國救助尋親網,就可以建立全國范圍的受助人員身份快速查詢系統,親人走失后,市民們可以直接去公安機關,比對全國打拐DNA信息庫中的救助信息和尋親信息。”李朝陽說,“目前,市救助站里滯留的50多位受助人員血液已經采集完成。”
李朝陽介紹,今后凡求助人員入站七日后,仍未查找到戶籍或親友信息的,救助管理機構都將報請公安機關采集DNA信息,“DNA信息采集比以前的尋親做法要科學、便捷,為救助尋親工作提供了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