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益林補助金從每年30元/畝增至最高180元/畝,村集體每年獲得80萬元生態保護獎勵,十多年來,德清縣武康街道對河口村享受的生態紅利越來越多了。
銀子山自然村位于對河口水庫水源地保護區域內一級保護區,全村170多戶人家,去年平均每戶獲得生態公益林補助4000多元。“最高的人家拿了五六千。”對河口村黨總支書記金大勇告訴記者,如今村里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村民臉上笑容常開。
為保護好全縣43萬人的“大水缸”,對河口村對環境的生態保護一直走在前。“水庫上游不養豬我們已經堅持了近30年。”金大勇說。
你為生態讓路,政府給你補償。早在2005年,德清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實施生態補償機制,設立生態建設專項資金。 2010年和2013年又先后兩次進行完善。去年,德清再次出臺《深化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加大生態補償力度。
自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以來, 10多年時間,德清的生態建設加足了馬力。 2005年開始,對河口村陸續關停水庫上游瑩石礦企業、竹制品加工企業,為加高水庫堤壩順利搬遷村民82家。離了污染,建設有了規劃,對河口水庫成了美麗的天然氧吧。
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村民帶來了額外收益。 2013年,杭州投資商主動找上對河口村民姚樹斌,花60萬元租下了他家閑置在村里的老房子20年使用權,開辦了對河口村第一家民宿“西岑夏屋”。拿著這筆額外收益,兒子結婚時,老姚在縣城給他買了一套新房。
無獨有偶。村民李偉國以80萬元租出了老房子20年的使用權,而他本人在縣城開了一家酒行創起了業。如今,“隱西39”、“山水淡”等高端精品民宿已在對河口村落地生根,帶動了當地的鄉村旅游,也推動了新農村建設。
寬闊整潔的村道,兩邊是茂盛的綠化,沿路建著整齊別致的小別墅……沐浴在春光下的對河口村顯得格外幽靜美麗。實施生態補償機制以后,德清新農村越建越美,村民的環保意識更是實現了大跨越。
李云祥是對河口村的保潔員,每天除了完成保潔工作,他喜歡到附近轉轉。遇到村民上山,他總是忍不住叮囑,千萬別灑農藥。“全縣人都在喝這里的水,政府給的補償也越來越高,我們出份力愛護水源,這是應該的。 ”
據了解,德清這10年投入生態建設資金達3億元,生態保護補償資金達1.42億元。縣生態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第三次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后,德清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從每年2000余萬元增加至50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