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以及重要股東增持的案例明顯增多,同時,對于實施回購以及重要股東增持的初衷,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及股東由“被迫為之”轉變為了“積極主動”。
對此,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增持、回購行為的增加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共同推動。
“首先是法律法規調整使得增持回購決策和執行流程更為簡便。其次是2018年以來A股的市場下行,部分上市公司股價低迷,客觀上為這些上市公司的增持回購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價格區間。最后是很多上市企業,主要是一些行業龍頭,經營效益持續提升,具備相當的增持回購資金實力。”袁華明表示,當前市場環境下,很難完全避免部分上市企業利用忽悠式增持回購來誤導投資者甚至操控市場,然而投資者、法律法規和監管層的共同努力可以幫助減少這類行為的發生,所以從投資者角度考慮,需要加強專業學習,增強對忽悠式增持回購的鑒別力,從法律法規角度考慮,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減少違法操作空間;從監管層的角度看,要加強投資者教育和保護,加大對忽悠式增持回購行為的懲戒力度。
北京勻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李想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從目前的市場整體來看,上證指數始終圍繞3000點位上下波動,目前A股估值在12倍至13倍左右,對于上市公司管理層來講,目前整體的股價是偏低的。
在談及上市公司對增持及回購態度的好處與壞處時,李想表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增持回購對上市公司來講好處有三點。第一是維護上市公司股價的穩定;第二是為增強投資者投資上市公司自身的信心;第三是回購減少了流通股的股份,也就提高了公司股票的每股收益。”李想進一步分析道,上市公司的回購方式主要是以現金為主,容易提高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降低償債能力,所以對于上市公司的債權人來說容易形成潛在風險,是隱含在上市公司增持回購中的壞處。
今年以來,不論是上市公司主動回購,還是上市公司重要股東主動增持,兩種情況的體量均高于2018年,主動增持、回購行為已經演變成了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自覺行為。
對此,袁華明認為,從短期來看,增持回購可以提振投資者信心、穩定企業經營預期,隨之而來的股價上漲對投資者是正向回饋。
“通常情況下,上市企業經營穩健才有條件和能力實施增持回購操作,所以中長期看,增持回購行為的增加,客觀上有利于優質企業脫穎而出,更好推動A股市場優勝劣汰。”袁華明分析道。
此外,記者在梳理增持回購數據時注意到,今年以來,已經實施了增持回購計劃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基建行業、地產行業、IT行業以及電子設備制造業。
分行業來看,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增持股份數排名第一的是土木工程建筑業,7家上市公司的重要股東今年以來合計增持了約47.24億股,其中,僅中國建筑的重要股東就增持了46.44億股股票。其他重要股東增持股份數排名靠前的行業為地產行業、IT行業以及電子設備制造業。同時,除土木工程建筑業以外,回購次數較多的上市公司也集中在上述行業當中。
對此,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幾個行業特點并不一樣,需要分開來看。
“地產和基建行業整體估值偏低,有部分上市公司盈余金充足,在當前股價進行增持和回購,有利于穩定市場預期做好市值管理,特別是少數負債比較低,但盈余又比較理想的公司,更多是基于對公司價值的認可。”夏風光認為,IT行業和電子設備制造業景氣度相對較高,上市公司增持回購可以理解為是認可公司短期成長前景,但也應該從整體分析,看公司增持回購行為的持續性,或是否有融資、市值管理等其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