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前,一本“推銷員之死”的小說,說出了現代勞工的悲情,勞碌終日僅得一飽,一次裁員前途盡失。人們開始大聲向9—5的上班生活說“不”,不想作一個大組織中的小螺絲釘。在本世紀狂飆的美國60年代里,這股思潮帶動著人心,追求工作尊嚴,追求勞動自主,追求自我實現。對后工業化時期的知識工人而言,大公司,好福利。搞薪水,升遷機會已不再那么重要,工作自主性,工作有尊嚴,彈性的工作時間,有樂趣的工作內容,才是更重要的。電腦則加速了這個彈性工作的新趨勢,靠著電腦聯網與電傳會議,知識勞工可以不到公司上班,在家里辦公。可以預見的,隨著“咨詢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擴張,資訊社會的來臨,勞工可以任意選擇居處,不受距離的限制,影響所及,不僅工作場合彈性化了,工作時間,工作內容也跟著彈性化,不定時上班,無工作章程,成為后工業化工人追求的夢。
資訊社會使得這個夢逐漸成真,未來的勞工可能不會是一個擁有一份工作的工人,而是一個擁有一份“工作目錄”的工人。他可能早上在一家公司作專案經理,下午回到自己的管理顧問公司中給別人提供管理咨詢,周末則去教別人畫畫,既滿足興趣,也賺點外快,另外他可能還考了房地產經紀的執照,靠著自己的人脈冷不防媒介幾筆房地產,經紀上不無小補。除了這些有報酬的“工作目錄”外,他還有一份無報酬的“工作目錄”,包括晚上上補習辦進修電腦,周日在教會中輔導兒童作數學等等。未來的工人在“一份工作”之外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經濟來源,他/她的收入也不是一份薪水,而是一張七拼八湊的“目錄”,自然,他/她的人生更不是一個學校到一份工作的單調無聊,而是“目錄”似的多彩多姿。“目錄”式工作,“目錄”式人生標示著后工業化工人的自我追尋,自我實現。
在過去,一群同質性很高的工人聚居在都市之中,過著上班下班的規律生活,領了薪水作個純消費者,這些現象將漸漸成為昨日歷史的陳跡。在電腦網絡的推波助瀾之下,新一波的工作彈性化也隨之而來。越來越多的勞工憑著特殊的知識既能取得工作上的自主性,以及生產上的決策權,住在離公司很遠的田園之中,靠著影音通訊、電傳會議、數位傳真與公司溝通,接下一個一個完整的工作個案,依自己的意思完成工作,不需要上班大卡,也很少公司規章約束,更不會有人鉅細靡遺地指揮工作的進行。他/她們甚至變成獨立的小老板或自雇者,在市場上做著生產、銷售的決策。
知識工人不再是整齊化一的普羅大眾,他們追求個性化的消費,個性化的生活,這使得“消費個性化”在需求面上成為可能。法國思想家Baudrillard直指資訊社會的消費者行為,最大的特色就是過度富裕所帶來的影響,人們的消費欲望中,實用價值已經落居次要地位,符號價值卻日漸重要。穿衣為暖,吃飯求飽,住屋以避風雨的時代早已經過了。穿衣為求美觀,吃飯為求可口,住屋以求舒適也跟不上時代。在資訊社會中,消費成了表現自我的工具,成了社會群體文化的符號象征,成了人與人相互認同的標記。當消費者需要符號來表達自我時,符號消費就成了消費品的主要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