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題西林壁,蘇軾。
從更高維度更易剖析金融的層次,以筆者思維層次拋磚引玉,歡迎指正。本篇基本是一個大綱形式,會根據預判與實際經濟運行的結果對比,嘗試將思路細化、具化。
01
社會秩序
個人或者是氏族社會小群體為什么會聚集組成以城市為代表的大群體?那自然是因為大群體更有向心力,吸引人群融入。
自基因之本能,繁衍和生存作為制高點,來理解社會秩序。
1) 生存動力。主要體現為聚群的向心力,秩序建立的基礎。
1.1)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聚群保護使得個人安全支出降低,節余財富用于自身消費。
1.2)分工協作,更有效率。可以創造更多財富。
1.3)政治訴求:產權保護、提高效率。代表古典自由主義、哈耶克新自由主義。
2) 繁衍動力。主要體現為聚群的離心力,秩序崩塌的基礎。
2.1)繁衍競爭加劇。針對繁衍資源的競爭隨著社會財富積累反而加大,為保證自身繁衍吸引力及子孫輩繁衍競爭力,占社會多數的群體此時具有均財富訴求。均財富訴求會降低經濟效率,但會改善向心力。
2.2)繁衍動力弱化。長期貧富分化將壓抑繁衍動力。性的快樂是基因獎勵繁衍行為給出的一個小甜點,當社會資源和技術足夠,人開始將性的快樂和繁衍剝離,同時將繁衍后代和養兒防老剝離,繁衍動力進一步弱化,低生育率隨之顯露。而聚群,有人才能聚。分工效率,有人才有分工效率。當社會對此有所認知試圖提升繁衍動力的時候,本質即均貧富進程,通過高稅收再轉移補貼育兒行為。高稅收壓制經濟效率,補貼育兒行為改善社會向心力。
2.3)政治訴求:財富國有、福利主義。代表澀會主義、福利國家。
全民生活的提升源于效率,更多的財富存量作為生產工具(投資)會極大提升生產效率,提升社會生活水準,這當然是理想狀況。但很可惜,這些財富是有主人的,使用存量財富需要給出酬勞,這使得財富本身就會源源不斷的生成財富,隨著財富量而自我加速,最終凸顯個人之努力不值一提。
這必然伴有貧富分化及階層固化,最終導致反向擠壓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財富積累過程主要體現聚群的向心力,卻最終會體現為聚群的離心力。此外,財富的進一步集中還導致少數人霸占多數繁衍資源,加劇公平訴求(公平具有兩重含義,機會公平和財富公平,這里僅指財富公平)。
社會財富存量不足,社會具有向心力,期望獲得穩定社會秩序,期望產權保護,積累財富。
社會財富存量偏多,社會具有離心力,期望打破固有社會秩序,期望劫富濟貧,提升公平。
在向心力和離心力共同引導下,社會處于一種螺旋式發展狀態,一時偏左,一時偏右,偶有后退,趨勢向前,總在試圖找出最佳前進方向。然而完美并不存在,變化才是永恒。
而宗教信仰、或者是群體自我信仰(即信仰自由和民主),就是助力鞏固社會的向心力的工具。信仰極其重要,他可以讓本該崩塌的社會秩序繼續維持平穩運行,這并不是說沒有信仰的社會不能平穩運行,而只是承受極限的問題,沒有信仰的社會更容易承受不住離心力。
如何在控制離心力的情況下讓社會積累更多財富?這就是社會進化的方向。
不外乎強化群體自我信仰(目前潮流是信仰自由和民主,宗教信仰影響日漸衰微),以及偏左就打右,偏右再打左的妥協藝術。二戰后,全球百廢待興,世界經濟在效率優先原則下已經平穩運行了超過半個世紀,財富存量已經使貧富分化在全球泛化。
當前世界的發展趨勢將是財富公平化。
香港亂象、智利地鐵漲價三毛錢導致暴亂、歐洲暴亂蔓延,皆源于聚群的離心力已經開始超越向心力。信息傳遞的快捷性,導致各國民眾情緒容易傳染跟進,體現為政治訴求的相似性。
源頭在于存量財富導致的貧富分化加劇。
在追求公平化方面有兩條路可選:
1) 消滅財富。以金融危機或者戰爭來消滅財富總量。存量財富少了,自然就會相對公平。
2) 均化財富。財富國有是上一輪(1930-1940年)社會發展方向由效率向公平轉化時的西方思想思潮,已經經過了歷史檢驗,將成為歷史經驗,近代的歷史經驗總是更具有指導價值,或許不會再次成為大眾訴求選項。或許可能通過高通脹加底層托底(高通脹掠奪存量財富,托底則是財富再轉移)、高度福利化(高稅收征集存量財富,福利化財富再轉移)、大范圍債務重組(譬如通過個人破產重置債務關系實現財富再轉移)等來實現。各國國情不同,只是一個大的方向。
但高通脹加底層托底,以其阻力最小,成為當前世界一個最可能的選項。
02
民營經濟表現
社會秩序和經濟表現具有反身性。
社會秩序良好可以帶動經濟表現向上,而經濟表現向上卻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影響穩定社會秩序。直至兩者嚴重背離,向上的加強反饋則將變為向下的加強反饋。
自社會離心力看,歐美在2008年之后社會離心力即有所顯現,歐債危機的全國性抗議,2011年美國一小批年輕人發起占領華爾街運動,結果也演變成為全民抗議運動。社會離心力較強的時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但社會離心力的問題卻又可以用經濟表現來掩蓋,比如說用激進的債務堆積出經濟表現的虛假繁榮。伴隨著歐美多輪QE,2013年之后,歐美亂象逐漸平息,社會離心力問題似乎消失了。又回歸到了歲月靜好的時光。
03
實體和金融
經濟表現可以分解為實體和金融兩部分,兩部分同樣具有反身性。
在債務健康階段,金融和實體是相互促進的,即實體負債會產生更高的回報,比如中國在2008年之前的債務就相當健康。事實上這個階段,金融資產漲勢相對反而不會太猛,其上漲幾乎完全是由實體基本面改良驅動。
但在健康階段之后,為掩蓋社會離心力問題,債務會狂飆,反而會激起金融市場的急漲狂飆(對比健康階段),導致金融和實體走向加速背離。這個階段的經濟問題已經完全轉變為政治問題,在這個階段實體越差,越需要金融發力,來掩蓋實體的虛弱,托住經濟表現,防范社會離心力上升。
直至金融再也無法托住經濟表現,金融與實體開啟反向殺跌循環,又將驅動社會離心力急速飆升,凸顯政治訴求(財富公平)。
04
金融的研究層次
鑒于上文原因,幾可確認,每個國家都會讓金融支撐至極限。
影響金融市場表現的有如下因素。
1) 內部因素。以中國為例,筆者研究以M2-GDP-CPI=0為分界,M2需要以央行信用、居民信用和企業信用加杠桿實現。居民最為敏感,居民停止加杠桿是M2即將轉折的節點。此外,社融和M2裂口縮小也是M2承壓的表現。M2下降和CPI攀升都代表金融資產承壓,這將導致金融無法繼續拉動經濟表現(GDP),導致上文所陳述情景出現。
2) 外部因素。主要基于熱錢流動,筆者研究側重于匯率的息差補償,即以匯率拉升補償息差縮小來平衡國際收支。當前中國匯率每下降10000基點需要中美十年國債收益率之差擴大288基點。即匯率從7貶值至8,靜態來看需要加息2.88%,動態則將超過3%。
3) 技術因素(心理因素)。各種道氏理論拓展、股票趨勢研究或技術交易分析。
對金融邊緣國家來說,外部重要性排在內部之前,對金融中心國家來說則相反。
對金融邊緣國家來說,當外部制約因素相對溫和之時,主要受內部因素即M2-GDP-CPI影響。但M2-GDP-CPI是一個滯后指標(對于股債滯后,對于房產是超前指標,筆者在2019年1季度后根據數據測算認為價格粘性原因,此指標對房價超前兩個季度,即三季末房價下滑趨勢會基本顯露。目前看時間點偏離不大,現在房價下滑趨勢已經漸顯嚴重)。
在外部制約嚴峻條件下,股債的同步指標將受匯率主導。
在外部制約溫和條件下,股債的同步指標則將是短期市場利率,以SHIBOR隔夜做參考。但技術因素或將驅動資金在不同的市場間流動騰挪。
外部因素在央行與國外央行的互動控制之下;內部因素主要受制于央行控制;而技術因素則是心理學對大眾交易心理的研究。
內外央行互動——央行——技術指標,層層細化,邏輯層次更顯清晰。
其中又以央行動機最為明顯,導致其行為最易揣測,V型反轉節點也更易把握。
對散戶來說,個人推薦以M2-GDP-CPI做長期投資方向。如需要研究短期操作,則研究央行行為比研究技術指標能更清晰的指出切入點和退出點,尤其是退出點。
05
央行行為的把握
美聯儲盯住目標為CPI、就業和金融穩定。
中國央行盯住目標為CPI、就業、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金融穩定。
事實上無論對哪國央行來說,熱錢都是極其重要的影響因素。
美聯儲的金融穩定立足于吸引資金回流。中國的金融穩定首要問題是防范資金外流、其次才是托住國內經濟。
美國基于股市表現、美債收益和美元指數之間的平衡來吸引資金回流。
美元指數的構成決定其主要受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經濟增速差異來支持,這是基本面。其次受歐洲、日本利率與美國利率的差異和股市表現影響,也受避險情緒影響。無論從三者經濟增速差異看還是從利率差異看,美元指數仍有上行基礎。美元的主要制約是黃金,黃金可視為零實際利率(名義利率-CPI)零資本收益但價值極其穩定的貨幣,美元資本收益下挫和美國通脹攀升將支持黃金價格。
在美元指數基本面良好的運行基礎上,美債收益率有下行空間,但仍顧慮參考美國通脹,背后是黃金。美債收益率下行空間有利于以貨幣政策支撐美股,但政策余地相當有限。
中國央行目標過多,多目標導致矛盾,貨幣政策空間比美國狹窄,但干預能力明顯強于美國。
近一周來看,中國票據利率嚴重低于SHIBOR,即銀行賣出資金的價格嚴重低于買入資金的價格,銀行在虧損做生意!原因在于央行信貸任務,這是央行干預能力的體現。
但制約也相當嚴重,SHIBOR(1W)利率盯住2.5%-2.7%,在狹窄區間波動,自11.20日下破2.5%之后,暫停逆回購至今。一個利率周期留有足夠的時間段對賭央行行為,這將消弱央行的貨幣政策效果。
以匯率與利差的補償關系測算看,自11.15日匯率補償不足之后,至目前仍未修復,仍在小幅偏離,較長時間的小幅偏離或為央行在醞釀發行離岸央票。
離岸央票頻發是基于以外儲干預匯率能力下滑,中國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自2016年1季度-2019年2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1992.4億美元,但外匯儲備增長3350.1億美元,導致非儲備性質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1305.3億美元。通俗點說就是來中國炒股買債的錢全被央行拿走,還多拿了1305.3億美元。但外儲存量仍艱難維持在三萬億徘徊。此外國際收支平衡表顯示在此期間還有7338.9億美元找不到去那了。
近期財政部連續發行外幣主權債,11月初,財政部在法國巴黎成功發行了總計40億歐元的無評級主權債券,11月26日,再次在香港發行60美元無評級主權債,似乎說明了一些問題。
中美央行之間的互動行為把握將基于以上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