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江干區大數據賦能網格化 走出精度與溫度的“智慧路”
① 江干區主要領導通過視頻了解街道疫情防控相關情況。 江干區數據資源管理局供圖
②工作人員了解街道疫情防控相關情況。江干區數據資源管理局供圖
③四季青街道消防物聯網綜合管理平臺上實時顯示的水位水壓數據。 魏婷 攝
④丁蘭街道網格員為居民采購日常生活用品。丁蘭街道供圖
浙江在線3月23日訊(記者 錢祎 劉健 通訊員 俞亮 毛勇)杭州火車東站今天到達多少人?預計發送多少人?客流疏散方式是什么……在杭州市江干區基層治理綜合信息指揮中心,相關部門負責人想要了解這些信息,不用問中心工作人員,看大屏幕就一目了然。
江干區地處杭州東大門,轄區內不僅有亞洲最大鐵路樞紐杭州火車東站和長途客運中心站、多個高速入城口,還有7.4萬余家企業、38個專業市場,流動人口逾62萬。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為守好這道“門”,一張人們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網”迅速鋪開。
通過“大數據+網格化”,該區在綜治工作、市場監管、綜合執法、便民服務“基層治理四平臺”的基礎上增設疫情防控類事項上報流轉處置功能,創新搭建“疫情防控數字駕駛艙”,通過種種智慧治理方式,將各類風險消滅在萌芽狀態。近兩個月,2000余起疫情防控類事項得到快速處置,一次次數據流轉間,精密智控的腳步越走越有力。
提升“四平臺”
疫情防控無死角
疫情防控最吃緊的時候,杭州市新增確診人數中連續幾天都有江干區的病例。這讓區相關部門繃緊了神經。
“僅僅靠人力排查,工作量非常大,還可能會出現盲區。”區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葉素說,在防控初期,防是首要任務,“怎么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是大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2月22日下午2時30分,在丁蘭街道綜合信息指揮室值班的街道區域發展辦招商主管倪鋒明在大屏幕上看到,無人機傳回的實時畫面里,有人在居民樓樓頂打牌。他將畫面放大,發現4位居民中還有兩人沒戴口罩。
“現在是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了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請不要聚集打牌,趕快撤離回家!”倪鋒明拿起對講機向居民們喊話,然而對方并沒有起身離開的意思。
“快!趙家花苑小區!”根據大屏幕上顯示的地點,倪鋒明打電話通知正在附近值守的志愿者。志愿者上樓當面勸說后,幾位居民終于回家了。從發現到化解隱患,前后不到10分鐘。“要不是有無人機,這種隱蔽情況很容易被忽略。”倪鋒明說,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街道每天出動無人機巡查農貿市場、小區門崗、沿街商鋪等重點區域,已發現并消除了100多起類似隱患。
“從事前預測預警到出現問題后怎么處置,‘基層治理四平臺’在不斷完善提升。”葉素說,去年江干區成為全省“基層治理四平臺”示范試點之一,開展社會治理領域政府數字化轉型改革,進一步打通了各單位和部門間的數據壁壘,對平臺進行了流程再造,問題解決路徑更扁平化。
他舉了個例子,比如網格員在巡查中發現了和疫情防控相關的事情,不用像過去那樣通過平臺向社區、街道、區層層上報,區里再分流給相關責任部門,由該部門下派到屬地分局,“現在網格員把問題錄入平臺后,街道可直接自動派單給相關部門屬地分局,解決了基層‘看得見、管不著’的問題。”
江干區將防疫應急指揮部與基層治理綜合信息指揮中心合二為一進行一體化運行,在“基層治理四平臺”上增設疫情防控類事項上報流轉處置功能,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駐守指揮中心,分析相關大數據,就能精準部署防疫工作。
“我省進入一級響應后,這里每天都會開展視頻連線和會商研判,已實時連線基層40多次,第一時間落實上級指示精神、第一時間處置反饋問題。”區數據資源管理局局長余照萍說。
“這是今天的疫情防控情況統計表,請查收。”采荷街道健風社區工作人員周王琳最近每天都要把最新的疫情防控情況統計表發送到街道疫情防控工作釘釘群,由街道同步發送給區防疫應急指揮部和數據資源管理局。
這張電子表格涵蓋了被排查人員的身份信息、體溫、到杭時間等18個子項目,避免了數據多頭錄入、程序繁瑣重復等問題,使疫情相關信息“一個口子進、一個口子出”,讓基層干部有更多精力投入到防控一線,目前江干區已在8個街道119個社區推行電子表格。
與時間賽跑、同病魔較量,疫情防控不僅無死角,也更精準。
這份溫度來自對網格員工作的換位思考。在江干,網格員不再像過去那樣出門要帶兩部以上手機,也不用每天填報河長通、平安通、流管通等眾多APP,只需一個釘釘就可以上報所有問題,甚至采集信息大量使用語音輸入方式,網格員的負擔大大減輕。而這些溫馨的改變,都來自程序開發人員的親身體驗——在采集信息相關新功能推出前,江干數據資源管理局多名工作人員須當一天網格員,感受網格員工作的酸甜苦辣。
這份溫度也來自對實際難題的有效處理。作為杭州樓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江干區樓宇數量多,金融業高度發達,與之相伴而來的是,城市消防安全、金融市場穩定等不容忽視。為此,江干區建立地方金融風險排查、公共場所消防安全隱患等18類具有江干特色的觸動神經事項,一旦有觸動神經事項的苗頭出現,就會第一時間自動派單給相關負責人。數據顯示,和過去相比,觸動神經事項從上報到處置完成減少了79.6%的耗時
來源: 浙江在線-浙江日報 記者 錢祎 劉健 通訊員 俞亮 毛勇 責任編輯: 陶悅清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