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28日
信息來源:
地質工作加快轉型 滿足我國高質量發展要求
“地質人是地球的健康衛士,就像醫務工作者是我們人類的健康衛士一樣。”在李朋德常委看來,新時代地質工作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內涵。社會各方對地質工作的認識很多還停留在找礦上,但從近期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我國經濟轉型、生態文明思想指導各行各業建設而言,地質工作已向地球資源大調查發展,農業、工業、城市建設等各行業都需要對地球系統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哪些自然環境適合人類生存發展?哪些資源可以安全使用,又不影響環境變化?以及如何恢復生態環境?這些都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賦予地質工作新的內涵。
李朋德表示,地質工作服務對象已不僅僅局限于礦業,地質工作轉型升級是適應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各方面需求,從規劃、建設、監測、評價及生態環境恢復,各領域都有地質人的身影,都有地質人的貢獻,而且生態文明建設正在向深度發展,更要求地質工作要加快轉型,以滿足我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要求,比如在精準扶貧脫貧領域,發揮專業優勢,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科學化,為干旱地區找到水,為經濟發展找到資源,為移民搬遷找到更好的地方,這些都是新地質做出的新貢獻。
李朋德此次遞交的提案既有高科技范兒的統籌衛星互聯網建設支撐智慧社會應用示范,也有具體應用的重視地質環境安全開展深井灌注技術示范。
統籌衛星互聯網建設支撐智慧社會應用示范
新冠肺炎疫情考驗了互聯網能力、數字經濟和社會管理能力。隨著我國空間科學技術快速發展,大運載、大衛星平臺、通信衛星、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對地觀測衛星體系、載人航天、空間站等應用,以及小衛星星座提供全球性遙感信息服務。北斗衛星導航和衛星遙感應用廣泛,地理信息產業快速發展。地球時空數據將成為支撐智慧世界的基礎信息無處不在。
李朋德介紹,國家發改委最近首次明確,將衛星互聯網列入我國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各方面優勢成立大型企業,統一規劃布局建設衛星互聯網,能克服地面互聯網覆蓋不均勻、脆弱性和不可通達性等缺陷,具有獨特優勢,與5G通信技術一樣具有革命性。雖然衛星互聯網建設投資巨大、應用場景不明、投資回報緩慢、系統運維困難、建設風險很大,但是中國不僅有最大的用戶群體、轉型數字化的社會需求、“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需求,更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一定可以創新體制機制,占領衛星互聯網的先機,邊建邊用、完善功能,實現產業化。
李朋德就此向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科技部、科工局等部門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創新衛星互聯網建設的國家體制。打造容量規劃、建設、研發、應用、投資為一體的超級混合所有制企業,以資本為紐帶把責、權、利結合起來,積極開展各行業需求調查和規劃,共同開發基礎應用和增值應用,積極拓寬全球應用。
二是同步建設感知地球和社會經濟的“衛星物聯網”,為“衛星互聯網”的應用提供時空大數據基礎。要按照“點、線、面”三步開展地球時空信息智能服務系統建設。第一步是發射40顆低軌高分辨率遙感與導航增強衛星(即時空衛星)實現南海區域和粵港澳大灣區覆蓋,探索應用技術和運營模式;第二步是發射160顆“時空衛星”,建成我國周邊及“一帶一路”區域服務系統;第三步是發射400顆“時空衛星”,建成全球服務系統,奪取全球時空信息主動權,開創全球大眾化、商業化應用的新局面,為“衛星互聯網”豐富應用。
三是積極開展衛星互聯網與地面5G網絡的融合應用。充分發揮地球觀測組織(GEO)的優勢,向全球提供技術支撐和應用合作。將準確的實時信息送達軍民用戶終端,支撐國防安全、海權維護、大灣區經濟創新發展和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等。
四是吸引政府引導基金和戰略投資者加大項目建設投入。項目覆蓋區域越廣,重訪時間越短,經濟效益越能體現,要適時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公開融資,進一步加大對“時空衛星”系統的投入。
五是建設衛星時空信息服務應用中心。支持衛星互聯網、衛星物聯網示范應用,逐步開展商業應用并面向大眾用戶。如先期可以開發在國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中的應用,支持權威媒體開展及時準確的圖文并茂定制新聞等。
重視地質環境安全開展深井灌注技術示范
工業污水廢水的有效處理和安全排放一直是企業頭疼之事和環保部門執法的難點,傳統的物理滲透方法都存在著對水環境的破壞,化學處理方法不徹底而且成本很高。我國廣西、貴州曾有企業把廢水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溶洞造成水污染,河北、山東、河南等地也有企業把污水注入采空的礦井而造成環境污染,更有企業把污水高壓排放到淺部地下含水層,造成飲用水污染。私自向地下排放污水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地質環境安全,但對此尚沒有適用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而美國等國家以飲用水安全法為基礎出臺了專門的法律,形成了技術規程,廣泛采用深井灌注方法來封存污水廢水。
李朋德表示,高鹽分污水廢水最難處理,而我國大多數企業通過建設蒸發塘,用自然“晾曬-蒸發”的土辦法來處理高鹽廢水,而蒸發結晶所產生的副產品鹽因經濟性較差而被長期堆放,最終不得已又按照危廢來處置,帶來二次污染和二次處理成本。2014年“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就是蒸發塘滲漏造成環境污染的典型。2015年我國出臺了《關于加強工業園區環境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地方環保部門也紛紛出臺相關政策要求,企業積極完成高鹽廢水處置的工程技術改造,建設“污水零排放”項目取代蒸發塘,但投資巨大、能耗很高。內蒙古、山西、陜西、山東等省區要求2020年區域內煤礦企業、煤化工、電廠等排污企業要完成高含鹽廢水處理的改造。
據悉,美國采用深井灌注的方法來處置此類高鹽廢水。深井灌注技術在美國的應用已有90年的歷史,是美國環保署認可的安全可靠的廢液、固廢處置方法。這種方法是指將液體(或固體)污染物注入并封存在地表以下500-3500米深部的地下多孔巖石孔隙的污染物處置技術。這些被注入流體的巖層通常是砂巖或灰巖。它不是簡單地向地下排放廢液,而是將廢液(固)封閉封存置于生物圈以外的一種安全的地質環境學技術方法,使被注入物(液)不參與人類和生物的物質循環。該技術安全性較高,且運行成本低。全美有大概40萬座深井在運行,其中有18萬座是用于處理高鹽廢水。歐洲發達國家也多采用該項技術處理此類高含鹽廢水。
我國對該項技術的使用采取相對穩健的環保政策,目前國內深井灌注技術的應用幾乎是空白,最近幾年一些科研機構及學者也逐漸開展了相關研究。例如,有專家認為深井灌注技術是被“高級黑”的一項好技術。石油企業也組織了多名院士專家論證含油巖屑深井回注項目的可行性,煤田地質科研單位開展了煤礦高礦化礦井水深部回灌研究項目,向深達2299.5米的井中壓水試驗成功,展現出完善的技術體系及推廣應用的前景。
李朋德向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科技部、工信部建議:一是積極開展立法調研,形成規范的管理制度。借鑒國外經驗教訓,依據《土地管理法》《礦產資源法》《生態保護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把地質環境安全納入監管對象,形成深井灌注技術的準入條件,加緊修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二是積極開展技術研發。我國擁有先進的鉆井技術、豐富的鉆井經驗及充足的鉆井人才,為深井灌注技術的實施及推廣提供了有力保障。煤炭地質行業可以率先在礦井水處理方面開展創新,探索深井灌注技術,包括勘查、評估和監測。三是開展重點地區深地水文地質勘查。
通過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方法,提高深地水文地質調查能力,按照深井灌注安全要求,準確劃定適宜進行深地灌注的區域,明確深井的深度和范圍,為深井選址提供基礎保障。四是制定技術規程和標準。通過研究探索和監測評價,要建立深地水文地質和地質環境勘探評價的技術規程,逐步在其他工業污水領域應用推廣。五是建立深井灌注安全監測預警體系和執法體系。深井灌注會影響千萬年地質環境安全,要建立安全的深井灌注技術監測體系和監督執法體系。
李朋德呼吁,所有參會的地質相關方面專家委員共同宣傳新的地質轉型理念,把中央“六保”要求貫徹到行業里,凝聚國家能源資源安全保障的共識。
來源:中國礦業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