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杜橋鎮眾多的眼鏡生產企業不同,沈如清的英舒眼鏡有限公司走的是一條高科技之路。沿著轉型升級的臺階,最近幾年,英舒公司越辦越紅火。
炎熱的7月,本來是眼鏡生產淡季,但當記者走進該企業時,發現各個車間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生產、檢測、打包、發貨……忙碌中,工人們的臉上蕩漾著燦爛的笑容。
董事長沈如清說,英舒公司之所以能做到淡季不淡、忙季更忙,主要原因是企業擁有多個拳頭產品,根本不愁沒有客戶。
市場不相信眼淚
英舒公司曾經產生塑膠太陽鏡,走的是低端市場。
“這種眼鏡屬于‘大路貨’,出廠價只有八九元錢,但在當時,銷路不錯,獲利豐厚。”沈如清說。
后來,杜橋生產塑膠太陽鏡的人多了,相互壓價,利潤越來越低。到最后,沈如清發現,一副普通塑膠眼鏡的利潤薄到“像毛巾擰水”。更為要命的是,仿佛突然之間,這種眼鏡滯銷了,英舒倉庫里開始大量積壓產品。
虧損接踵而至。眼看著員工的工資都快發不出去了,沈如清沮喪得哭了。
沈如清畢竟是個堅強的漢子。一段時間后,他意識到市場不相信眼淚,要想在眼鏡產業中有所作為,必須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