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優良天數在全省設區市排名第二;設區市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100%,排名第一。2009年,我市環境質量考核指標比往年有較大上升。
近年來,我市不斷推進生態市建設,攻堅克難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積極培育新能源產業,邁向綠色時代的腳步穩健有力。
從生態市建設抓起
“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痹谂_州,生態文明觀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市各界的共識。從生態市建設抓起,生態文明建設已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2003年底,市委明確提出建設生態市的目標。次年,市政府編制完成《臺州生態市建設規劃》,市人大作出《關于建設生態市的決定》,各縣(市、區)相繼完成生態縣(市、區)和部分生態鄉鎮規劃。
市三屆三次黨代會指出:“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任何發展都必須首先考慮環境的承受能力。臺州發展的任務很重,但保護環境、美化家園的任務更重,加快發展必須以生態環保為底線,促進資源的集約利用,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p>
2007年6月22日,市委召開三屆八次全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部署了臺州生態市建設,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發出了“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力推進臺州生態市建設”的號召。
建設生態市,創建綠色家園,我市在行動。農村開展了生態鄉鎮創建活動,天臺縣雷峰鄉率先實施“垃圾革命”,走出了一條生態之路,被列入“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目前,全市共創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12個、省級生態鄉鎮60個。
一度光禿禿的白云山巖倉,如今已披上了綠裝。樹葬、花葬、草坪葬等不占土地或少占土地的生態殯葬,逐漸為市民接受。治理廢棄礦山,倡導生態殯葬,治理水土流失,生態市建設各項工作如火如荼。
至去年,我市累計完成廢棄礦山治理186處,生態墓葬覆蓋率達96%,治理水土流失397平方公里,建設清水河道5755公里,建成重點生態公益林282萬畝。
節能減排拓空間
去年,我市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為2.91萬噸、1.17萬噸,比2008年分別下降5.94%和5.91%,比2005年分別下降14.46%和18.00%。二氧化硫削減量提前完成“十一五”減排任務。
“十一五”前四年,我市單位GDP能耗連續4年全省最低。萬元GDP能耗從2005年底的0.632噸標煤下降到2009年底的0.531噸標煤,累計下降15.98%。
留住綠水青山,為將來贏得更多發展空間,節能減排是必走路徑。
近年來,我市結合生態市建設和“811”環境保護三年行動和新三年行動,多措并舉,不斷推進節能減排。
調結構,促減排,汰舊控新,污染治理與源頭把關相結合。近幾年來,我市深入實施主要污染物減排戰略,加快推進醫化、電鍍、造紙、印染、食品等重污染行業產品結構調整,共對700余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實行了關閉、停產、限期治理等措施,醫化企業數由1000余家調整到目前的200余家。實現3個省級重點區域、7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區、18個市級和8個市級準重點區域“摘帽”整治。
嚴把能耗增長源頭關,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我市在省內率先制定頒布了《臺州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辦法》,去年對30多個年耗能1000噸標煤以上的項目進行節能評估審查,高能耗項目一律不準“過門”。
節能減排,企業是主體。宏鑫公司淘汰原高能耗的6臺加熱爐和退火爐,分期改建6臺節能低耗式加熱爐,新建4臺加熱(退火)爐,項目建成后,可年節約標煤12000噸。今年玉環縣財政安排了500萬元,用于鼓勵和引導企業加快節能技術改造,同時擴大能源監測范圍,確保500噸標煤以上用能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15%以上。
今年,我市將新上55個節能降耗項目,總投資18.9億元,上馬后每年節約17萬噸標煤、496萬噸水。目前全市已有40多家企業成為省綠色企業,80多家企業開展了清潔生產審核工作,清潔生產蔚然成風。
單位GDP能耗基數低、節能降耗空間小,區域性、結構性、行業性污染仍比較突出,局部生態環境容量飽和。節能減排,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年初,我市出臺了節能降耗工作要點,對全年任務進行分解,并與9個縣(市、區)和22個市級部門簽訂責任狀。
循環經濟更綠色
看似毫無用處的淤泥,經加工處理,搖身一變成為新型建材——陶粒。在方遠建材科技有限公司,2月份投產的生產線,譜寫了變廢為寶的又一段新曲。這是我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縮影。
在路橋污水處理廠,沉淀下來的污泥被制成“蜂窩煤”,燃燒后產生的熱量又能將下一批“蜂窩煤”烘干。經過這樣的循環,污染性的污泥就變成了無害的燃料或園林綠化有機肥,每年可節約污泥填埋、運送、人工等費用五六百萬元。
從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到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價值鏈的轉變承載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使命,預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無限潛力。
臺州礦產資源稀缺,但臺州又是名副其實的“城市礦山”,這得益于發達的固廢拆解業。從國外進口廢舊金屬,經拆解、深加工、制造等工序,廢銅爛鐵等“洋垃圾”變成汽摩配件、閥門、水泵……我市固廢拆解業集中于路橋、溫嶺一帶,歷經30余年發展,逐漸走出了金屬循環利用的特色路徑。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蔽挥诼窐虻凝R合天地公司,近10年來累計拆解利用各類廢舊金屬200多萬噸,資源總回收率在98.5%以上,共獲得銅、鋁、鋼鐵各25萬噸、18萬噸、150萬噸,相當于為國家減少開采銅礦石3750萬噸、鋁礦石108萬噸、鐵礦石240萬噸。
目前,我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廢舊金屬集散地、最大的電機拆解基地和拆解利用率最高的地區。去年,全市廢舊回收與資源利用企業發展到235家,銷售產值230億元。
新能源勾畫新前景
澎湃的潮水,拂面而過的風,金光四射的陽光,這些平常的自然現象背后,蘊藏著新能源運用與發展的無限潛力。經過多年發展,臺州初步形成了潮汐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太陽能等能源產業布局。
早在1985年,溫嶺江廈就建成了潮汐能試驗發電站,目前該電站總裝機容量為3900千瓦,日均發電量2萬千瓦時。在風電方面,我市已經建成投產4座風電場,包括臨海括蒼山、椒江大陳島、天臺山、溫嶺東海塘。臨海上盤、三門健跳、玉環沿海也正在抓緊規劃新的風電場。
在生物能利用方面,臺州邁出了可喜的步伐。目前農村累計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260多處,既減少了農村污染,又給百姓生活帶來實惠。
進軍太陽能產業,臺州企業積極分享新能源產業“蛋糕”。公元太陽能公司把光伏電站建進世博會,為臺州贏得了聲譽。太陽能光伏領域,涌現了索科特、雙鴿、寶利特、索日光電等一批企業。
目前,我市正致力建設新能源產業長效發展、扶持機制,培育、壯大和發展我市具有一定優勢的新能源產業群,盡快形成新能源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