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企業的引領示范效應
金融危機逐漸消退后,有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企業普遍經營困難之時,臺州上市企業中沒有一家出現資金鏈問題。出現經營虧損的上市企業只有一家,但這家企業手頭握有幾億資金,遠未觸及存亡之根本。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上市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遠遠強于非上市企業。
往細部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隨著企業上市的深入人心,民營企業在股權結構、經營機制、管理理念、運作模式等方面實現了質的變化。去年以來,我市共有30余家重點民營企業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等方式,實現了股權重構與優化,推動了臺州企業的體制機制創新。
不僅如此,臺州企業上市募集的資金相當一部分投入技改方面,對改善技術裝備、提高生產效能、提升產品層次作用明顯。據統計,僅去年以來的新增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中,專項用于技術研發中心的達1.16億元,用于原有項目技術改造的達2.4億元。
“企業上市同樣有利于增強品牌效應。”浙江雙環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長鴻說,“企業上市就是在市場上掛牌、亮牌,會受到投資者、媒體及公眾的關注,容易吸引客戶,集聚高端人才等要素。”作為國內齒輪制造行業的領跑者,雙環公司上市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要進一步集聚人才、做精產品、打響品牌,躋身全球齒輪行業領跑者之列。
“企業上市前后和上市、非上市企業的優劣對比,進一步提高了企業上市的積極性。這也是為什么我市上半年新增7家上市企業的原因之一。”張銳敏這樣認為。
來自各級黨委政府的助力
“醫化行業擁有6家上市企業,汽摩配行業3家,家電行業2家……”市上市辦負責人侃侃道來,“可以這么說,在臺州,哪一個產業擁有上市企業越多,發展層次就越高。”
事實印證了這一觀點。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企業上市工作,按照“上市一批、培育一批、改制一批”的總體思路,市、縣形成了比較明確的責任分工,市級主抓宣傳發動、目標規劃、業務指導、跟蹤服務,縣級主要著重資源挖掘、目標培育、協調解困,上下兩級互動有序。同時明確了資產確認、過戶費用減免、對上市企業進行獎勵等各項優惠措施,對擬上市企業在用地、規劃、環保、重點技術改造項目、高新技術項目、融資等方面實行政策傾斜,促使優質資源和重點項目向這些企業集中。
與此同時,我市確定近期、中期上市后備企業培育名單,進行重點跟蹤扶持、引導,基本形成了從上市公司、報會企業、輔導企業、股份公司到規模企業的金字塔型上市梯隊。
目前,我市除2家企業已向中國證監會報送公發申請材料、4家企業正在接受輔導外,另有30余家企業實質性啟動了企業上市工作,近100家企業列入市、縣兩級上市后備資源庫進行重點培育。
根據計劃,到2012年臺州上市企業的數量將力爭達到30家,以此來持續推進產業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