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縣從2005年起開始投放的人工漁礁,如今已成為魚蝦休養生息的“樂園”。近日,記者從該縣海洋與漁業局召開的人工漁礁一期工程效果評價報告會上了解到,通過這幾年的增殖放流,增殖效果十分明顯。
嵊泗人工魚礁一期工程礁址位于馬鞍列島東庫山、求子山周圍海域及上、下三橫山周圍海域,項目總投資1018萬元,2004年11月開工,2008年5月完工,去年11月通過竣工驗收。共投放鋼筋混凝土魚礁單體970個,構成單位魚礁23座,礁區面積470公頃。
從2005年起,該縣海洋與漁業局每年組織增殖放流,在人工魚礁區放流了黑鯛、條石鯛、真鯛、青石斑、黃姑魚、海參等共計約800萬尾,厚殼貽貝約14000萬粒。縣海盛養殖投資公司委托上海海洋大學多次對礁區開展跟蹤調查,調查發現, 2007年至2010年,人工魚礁區的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種類數從投礁前的40種增加到投礁后的56種,其中魚類新增10種。多樣性、豐富度等群落結構指數也顯著上升,比投礁前增加兩倍。
魚礁的投放不僅改變了資源整體的組成及優勢種類,對單種魚類個體也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效應,以礁區優勢種小黃魚為例,小黃魚的平均體長和平均體重比投礁前呈上升趨勢。而一些稀有種類如大黃魚、曼氏無針烏賊等也開始出現在礁區,顯示出了魚礁對一些放流種類的誘集作用。魚礁的投放對海洋生物的棲息環境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為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