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出于對“民主民生”戰略的詮釋,還是出于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研判,當前余杭都需要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力促城鄉全面地、均衡地發展,使城市與農村成為有機整體。在第二批“三力提升”實踐課題中,“統籌城鄉發展”就激起了共鳴。可以說,在思想上、在行動上,“三力提升”課題實踐都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次激情合奏。
瓶窯鎮認識到要實現城鎮新一輪發展,必須突破建設管理的諸多瓶頸。該鎮選定的實踐課題是《提升瓶窯小城鎮建管水平的對策研究》。用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俞衛強的話說:“在加快提升小城鎮品位上我們面臨許多問題,亟需突破瓶頸制約,實現新的跨越。我們將大膽嘗試和探索將城鎮當作資產來經營的思路,堅持市場化運作,建立和完善‘經營城鎮’新機制。”該鎮把規劃作為第一要務,力圖形成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同中心城鎮建設相結合的城鎮規劃體系。他們把拓展融資渠道視為增強城鎮活力重要一環,并有了較為成熟的想法,計劃建立以財政資金為引導、吸納民間資金為主干,吸引外資為輔助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在注重抓好水、電、路及通訊、市場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增加與農民利益有密切聯系、有巨大消費空間的項目,吸納本地民間投資與區外境外資金,以此加快建設速度,完善城鎮功能,增強城鎮經濟實力。
“城鄉統籌發展”在良渚鎮黨政班子眼里同樣顯現出緊迫性。城市化建設在飛速發展,建成區規模在急劇擴張,外來人口已接近常駐人口一倍,但相應城市軟硬件配套設施卻跟進緩慢,特別是城郊結合部的建設管理已成為制約良渚整體發展的“軟肋”。為此,該鎮第一時間成立了精干的七人課題組,并很快取得一致意見,確定《良渚鎮城郊結合部鄉鎮城鎮管理之探索》這個實踐課題。課題針對性非常強,就是要除掉城郊結合部城管體制轉變緩慢、管理職責不明確、基礎設施薄弱、市容市貌差這一堆相伴相生的弊病。他們把“創新運作模式,實現市場運作”作為課題實施的一塊重要內容,擬將市政、綠化、保潔等委托專業公司實施,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實行管養工作公開招投標, 實現管理權與作業權分離,達到管理長效化、監督規范化、作業市場化的目的。
環境資源相對優裕的中泰鄉這次也被列入第二批“三力提升”課題實踐單位,由鄉黨委書記柴順良擔綱《統籌城鄉發展 建設生態鄉鎮》課題。這是該鄉在認真自查自省后形成的共識。在生態建設投入機制、財政收入結構、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等方面,他們認識到都存在“斷腿”。而這個實踐課題卻透露了雄心:立志打造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新農村,實現生態保護與城市鄉村發展的“多贏”。在他們的課題方案中有一個“清單”式的時間表:2010年12月,完成中泰郭家岑嶺石礦、南澗石礦生態治理初步規劃;2013年12月前,關停所有礦山企業;2011-2014年,逐步推進生態復綠和綜合利用;鄉財政每年投入2000萬元用于生態鄉村建設;……“我們希望這個課題實踐是一次對中泰自身地位和潛力全面、科學的審視,是生態鄉建設的有力促進,我們要在課題實踐中充分發揮現有自然人文資源的潛力、優勢,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的預期。”柴順良這樣表示。
此外,喬司鎮《建立“三位一體”長效監管機制,切實推進平安喬司創建進程》、區婦聯《破解庭院整治重點對象落實難題的實踐與思考》等課題雖然不是直接在為“統籌城鄉發展”作全面布局,但其中牽涉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正屬于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內容。喬司鎮通過課題要探索建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一套長效工作機制,以實施動態監測、建立數據庫、完善考核獎懲機制為工作重點,充分調動職能部門和村(社區)一線力量的工作積極性,推進“平安喬司”建設。區婦聯則要通過課題所設定的一年半左右時間,竭力破解庭院整治難題,力爭使農村居民文明素質進一步提升,家庭文明、和睦,鄰里友好的氛圍逐漸凝聚,助推健康、和諧的社會風尚初步形成。作為一個頗為柔性的“軟課題”,婦聯的實踐課題同樣會給城鄉統籌發展帶來裨益、帶來啟示,值得給予熱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