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兩位世界級的超級富豪巴菲特和蓋茨邀請了50位中國商界、慈善界人士,在北京拉斐特城堡舉行晚宴。他們聊的不是生意,而是慈善。這個活動有個頗為官方的名稱———“蓋茨巴菲特國慈善行”,一些媒體簡單稱之為“巴比宴”。
“巴比宴”的主角當然還是沃倫·巴菲特、比爾·蓋茨。眾所周知的是,前者由于其在投資方面的巨大成就,被業界尊稱為“股神”,后者則是大名鼎鼎的微軟創始人、當今幾乎所有創業者的偶像。
這兩個已化作符號或圖騰的名字,足以勾起很多人的好奇心。這些人試圖通過各種文字了解他們,并從中找到致富經或者個人成長的經驗。而媒體為了契合大眾口味,對這次“巴比宴”也作了大篇幅的報道。
風光無限的巴菲特和蓋茨,究竟有怎樣真實的一面,這很難說清楚。不過,義烏的一些企業家或學者,對他們也有所接觸或了解。記者采訪了解到,他們眼中的“巴比”,可能與你想象中的不太一樣。
周曉光說巴菲特
很多義烏企業主年輕的時候擺過地攤,這練攤的經歷,給了他們許多經商的經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巴菲特和義烏并沒有什么特別聯系,不過記者查看他的成長史發現,他居然也擺過地攤。不過,天才畢竟不一樣,他擺地攤是在5歲的時候,賣的是口香糖。
然而,當成長為超級富豪后,巴菲特便不再普通了,媒體將之神化,業內對他的敬仰更猶如滔滔江水。現在,要是你去問一個稍微懂點投資的人,巴菲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估計他會不假思索地說:“股神啊。”
那么,見過股神巴菲特的人,又對他有什么樣的印象呢?
吃牛排
對他來說是大餐
見過巴菲特的義烏企業家少之又少,周曉光是其中一個。在國內飾品行業,周曉光被稱作“女王”。在許多創業者眼中,她更是學習的榜樣。然而,她本人對巴菲特十分敬佩。
2008年5月初,周曉光隨其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全球CEO班的同學,到美國小鎮奧巴哈,參加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在這里,周曉光首次見到巴菲特。
巴菲特給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幽默、平易近人、生活得很簡單”。
當時,“股神”已78歲。有人見他年事已高,就問他:“老巴,你啥時候退休?”巴菲特說:“我還很年輕,現在精神很好,應該可以工作到100歲。”見大家發笑,老巴又說:“我曾收購了這個鎮上的一家家居公司,這家公司的老板是一位老太太,她一直工作到103歲。當她跟我提出退休時,我同意了。結果,這位老太太活到104歲就去世了。這讓我很后悔。從中,我也得到啟發,我要一直工作下去。”
這個股東大會有幾萬人參加,巴菲特卻不請保鏢。他沒什么架子,樂于和股東們打成一片。巴菲特喜歡打橋牌,而且很隨意,只要股東們愿意,都可以坐下來和他一起打。周曉光的一位杭州同學就在那時和老巴打了一回橋牌。
這個小鎮也是巴菲特居住的地方,周曉光特意到巴菲特的住所看了看。“他的生活特別簡單,開的車也不是什么豪車,最大的享受是吃牛排,聽人說,吃牛排在他眼中是吃大餐了。”周曉光說。
公司只有幾個人
做的事卻很專業
周曉光還參觀了巴菲特的公司,在她的印象中,這家公司不到10個人,大約8個,對此她有些記不清了。但是,對巴菲特在投資方面的專業水平,周曉光覺得很神。
那年去美國,周曉光逛了華爾街,參觀了花旗銀行、黑石集團等知名金融機構。在華爾街的精英們眼中,次貸危機(當時是5月份,金融危機尚未爆發)很快就會過去。但是,巴菲特卻反駁說,這還只是一個開始。果不其然,9月份,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了。
周曉光在聽取巴菲特的演講后,將其投資理念總結成三個圈:價值圈、能力圈、市場圈。巴菲特認為,只有有價值、有市場前景,且在其能力范圍內的項目才值得投資。
“巴菲特就是這樣冷靜、理性,這給我日后的企業經營有很大啟迪。”周曉光說。
對于這次巴菲特到中國來交流慈善經驗,周曉光認為,這很好。不過,她自認為還沒有到巴菲特的程度,還難以全身心投入慈善。“對于處在成長中的企業家來說,我的最大責任還是把企業做好,同時在社會需要我的時候挺身而出。”她說。
方興東談蓋茨
比爾·蓋茨的全球聞名與互聯網和軟件產業的普及和發展休戚相關。談及他的成功史,很多人會豎起大拇指。但是中國博客之父、互聯網觀察家、義烏人方興東卻有著另一種觀點。早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他已開始舉起批判微軟和比爾·蓋茨的大旗。
反對蓋茨霸權主義
方興東從不評價比爾·蓋茨生活中的為人,卻從1996年開始至2004年對蓋茨口誅筆伐。他毫不諱言:無可否認,比爾·蓋茨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但在一段時間里,他在軟件產業擁有絕對的壟斷,這實際阻礙了這個產業的發展。方興東對此十分痛恨。
他說,上世紀80~90年代中期,比爾·蓋茨以知識產權保護為武器,無情地打擊對手。他是一個善于經營的人,商業頭腦十分發達,以至于與他競爭的人一個個倒下。然而,這種無情的競爭和打擊,也讓軟件行業形成了微軟一家獨大的局面。
“這是很可悲的,一方面比爾·蓋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嚴格來說,DOS及Windows等均非比爾·蓋茨獨立開發)獲得成功,但他又不允許這些巨人繼續發展,另一方面,他無情地打擊盜版,用自己的強大迫使用戶買單。”方興東認為,如果沒有微軟,軟件業可能會發展得更快。
不過,比爾·蓋茨追求壟斷的性格,顯然在發展互聯網事業時碰了壁。上世紀90年代后期,人到中年的比爾·蓋茨陷入了反壟斷的官司中,他的“野蠻式”發展不再適合互聯網的開放屬性。于是微軟開始轉變,從著力競爭走向了尋求競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