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區區五筆,卻是一座城市強盛的動力源。
舟山,群島之城,正面臨著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重大機遇。
在日益激烈的引才“大戰”中,如何讓人才同這座城市共成長?“十一五”期間,我市不斷強化政策保障、完善服務體系、提升創業平臺,形成了引進人才、用好人才的共識、環境和氛圍,逐漸在人才競爭中占據優勢、贏得主動。
【新聞故事】
落戶舟山,更鐘情于創業環境
新城怡島路112號,舟山海中洲新生藥業公司所在地。公司門面不起眼,卻藏龍臥虎,站在世界抗癌藥物研發最前沿的兩位科學家——蔣志偉和汪愛今博士留洋回國后,選擇這里為創業基地,正全力研發抗癌新藥。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癌癥已取代心血管疾病成為人類的頭號致死疾病。去年,全球抗癌藥物市場總銷售額達到了550億美元。可以說,抗癌藥物已是目前全球新藥研發領域中最熱門和投資最多的。此領域的研發專家,自然也是很多地方急于引進的人才。蔣志偉和汪愛今兩位博士為何要選擇舟山呢?
“我們來舟山,是看好這兒的發展前景。”蔣志偉,普陀人,1994年在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取得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擁有美國生化科技方面多項專利,現任海中洲新生藥業首席運行官。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來舟山創業之前,也曾猶豫過,最終決定落戶舟山,這其中既有“學成歸國、造福桑梓”的“私心”,也有舟山市政府一系列愛才重才舉措很給力的原因。
蔣志偉說,來舟山之前,他們的項目已經入選無錫的“530計劃”,對方也答應提供豐厚的安家費。但綜合考慮了舟山和無錫給予的創業政策環境之后,兩名博士還是被吸引過來了。“回國創業,資金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執行的力度。”蔣志偉告訴記者,按照領軍人才項目的協議,市委、市政府將給項目提供2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目前100余萬元已到賬;幫助企業尋找到實驗室,促進科研工作順利開展;同時,安排兩位博士入住人才公寓。
據介紹,目前,項目前期研發進展順利,已進入動物藥效作用的觀察階段。“跨海大橋讓舟山和杭州、上海等城市近在咫尺,我們覺得在舟山創業沒什么不方便。”
留在舟山,這里更具發展后勁
“玲玲,儂又來啦。”“玲玲,儂飯吃過口伐?”日前,記者隨定海區干石覽鎮新建社區的社區干部童玲玲走進南洞和里陳兩個自然村,沿途,不時有村民和童玲玲打招呼,大家都親昵地稱她“玲玲”。
童玲玲是寧波人,畢業于寧波某大學設計專業。2008年夏天,她到新建社區暑期實習,誰知這一來就留在了這個小山村。
“我是家里的獨女,當初選擇在寧波上大學,就是不想離家太遠。 ”這個戀家的寧波女孩,怎么會選擇留在舟山的農村工作呢?童玲玲告訴記者,由于實習時表現突出,社區領導希望她留下,“我覺得這個小村莊空氣清新、風光秀美,沒多想就來了。”去年6月,童玲玲正式到社區上班,主要負責“太陽谷”項目的后勤接待等工作,享受社區干部待遇。
有同學說她太過沖動,童玲玲卻說:“在農村工作,發展后勁更足!”
的確,發展中的新農村讓童玲玲有了施展才華的平臺。隨著“太陽谷”項目的推進,南洞村約200戶居民的住宅需要整體改造,以發展農家樂,童玲玲全權負責同村民的協調工作。
童玲玲說,那段時間自己很忙、也很煩,覺得同有些村民講不清道理。但漸漸地,她發現是自己的工作方式有問題。現在,童玲玲已摸索出了一套工作經驗:“要學會換位思考,把他們的難題當做自己的難題。要讓老百姓知道,社區發展了,他們日子也一定會更好。”
現在的童玲玲儼然成了“農村通”,甚至還被大學好友戲稱為“小童村長”。童玲玲坦言:“也許有一天,我會離開新建社區,但我一定不會離開舟山,因為這兒發展空間更廣。”她說,舟山正處于大開發大開放大發展的重要戰略時期,對于大學生而言,這兒大有施展才能的空間。
【新聞調查】
具海洋經濟特色人才隊伍初步形成
“十一五”是極不平凡的五年,是舟山全面跨越、富有成就的五年。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強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撐的人才隊伍,為我市GDP增速連續五年位居全省第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五年來,我市圍繞構建“區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經濟人才高地”的戰略目標,按照“一體兩翼”總體思路,即以規劃為龍頭,一手抓高層次人才的開發,一手抓基礎人才的培育,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開展了以“一會兩賽”為主要平臺,創新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有效模式;以“大培訓、大練兵、大比武”為主要載體,創設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以“服務基層服務企業”活動為主要形式,構建各類人才作用發揮的有效機制;以人才公寓建設使用為主要標志,推動人才服務工作水平的有效提升;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主要抓手,形成人才工作協調運轉的有效體系。
據統計,2005年以來,全市人才資源總量以年均9.3%的速度增長,到2009年底,全市人才總量已達到16.7萬人,比2005年末提高6.4個百分點;擁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分別為140余人和1200余人,比2005年末分別增長360%和270%;擁有技能人才6.8萬人,比2005年末增長163.4%,其中高技能人才7821人,比2005年末增長212.1%。
全市的人才隊伍不僅在數量上有了擴張,而且在層次上也有較大提升,人才隊伍的結構更趨合理,同時,各類人才深入科研生產管理一線,積極融入經濟社會的發展更為明顯,對經濟社會貢獻度也進一步加大。 2008年,全市人才貢獻率達到20.8%,高出全國1.9個百分點。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一支具有海洋經濟特色和優勢的人才隊伍。
【新聞啟示】
引才,關鍵是拴心留人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人才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直接構成和體現城市綜合競爭力。
如何吸引人才?有人說靠錢,有人說靠情。這些也許是吸引人才不可或缺的砝碼,但真正能讓人才為之動容、安身創業的是要引住他們的“心”。引心靠什么?事業是拴心留人的根本。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有所成就,而最大的顧慮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曾經,舟山交通不便,經濟落后,雖然急求人才,也拿出了舉措,但叫破喉嚨來的還是少之甚少。舟山籍的大學生“出去一火車,回來一卡車”,高層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屈指可數,還有不少外來人才轟轟烈烈地來,無聲無息地走……但隨著近年來,我市海洋經濟大開發、大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以及我市引才用才重才氛圍漸濃,舟山,正吸引著海內外賢才紛至沓來。因為這里有他們實現抱負和理想的舞臺,有能體現自身價值的大平臺和大項目。
當前,舟山正處于大開發大開放的關鍵時期,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優越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也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但要爭取成為全省、全國發展海洋經濟的橋頭堡和排頭兵,成為海洋、海島開發開放的示范基地,建設好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必須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集聚海內外海洋科技人才,依靠人才開發和自主創新搶占海洋產業發展制高點。
這就需要樹立人才工作的憂患意識,靠環境留人,靠事業留人,努力形成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在引進人才的同時,更要著眼于幫助人才成就事業,結合舟山實際,從產業、事業發展的情況和未來需求出發,為人才創造事業騰飛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