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開發大有作為
——寫在“十二五”開局暨黨代會召開之際
(一)
歷史,正在開啟一個新的紀元。
迎著2011年的陽光,我們揮別了精彩的“十一五”,新世紀頭20年戰略機遇期的第一個10年也已成過去。
過去的五年乃至十年,三門找準不同歷史時期的戰略方位,堅持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探索,作出一系列事關全局和長遠、具有三門特色的重大決策部署,奪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階段性重要成果,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影響深遠。
站在“兩個十年”與“兩個五年”的交替之際,歷史留下的“三門故事”如何經久流傳?它所形成的“三門經驗”如何成為“十二五”的財富?三門的現代化進程,需要秉承怎樣的精神內核?
新的時代,迫切需要我們交出一份新的答卷。
(二)
善于發現機遇,敢于抓住機遇,巧于利用機遇,是三門新世紀頭十年發展最為寶貴的經驗之一。
新世紀以來,面對陸域土地、環境、交通等諸多要素的桎梏,歷屆三門黨委政府都把突圍與趕超的希望,寄托在500多平方公里的海域上。
2000年,三門開始實施“東拓西擴”戰略,提出打造“現代化濱海城市”。2002年,三門在“開放興縣、工業強縣、海洋富縣”旗幟的引領下,提出“工業南下”戰略,把健跳港作為臨港經濟主戰場。2004年,臺州市委提出建設沿海產業帶,三門又不失時機提出“三港三城”戰略。
新的機遇,總是蘊含在新的時代。2009年1月13日,在縣十一屆黨代會三次會議上,縣委立足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勾勒出一個新的發展路徑——加快打造“三門灣次經濟圈”,推動縣域向區域發展跨越。
轉身面朝三門灣,三門的未來春暖花開。
當今時代,唯一的不變是“變”。“變”的背后,是縣委對自身優勢的準確定位,對時代形勢的清醒研判,對前人經驗的潛心汲取。從“工業南下”到“三港三城”,從“三港三城”到“三門灣次經濟圈”,三門開發沿海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力度越來越大,廣度越來越深,業已形成獨特的“三門經驗”。
(三)
思想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
行走在三門,從南端的浦壩港,一路北上到海游港,日新月異的變化每天都在發生。
以沿海工業城、洞港工業集聚區為核心的新興產業扶優平臺,造船、汽摩配、模具、潔具等新興產業正依托資源優勢,迸發強大的內生活力;以濱海新城、華東電力城為核心的海洋產業發展平臺,產業、城市、港口形成“三位一體”發展格局;以高枧——珠岙特色工業長廊、縣工業園區為核心的傳統產業提升平臺,諸多企業紛紛跳出“低水平增長陷阱”。
走馬三大平臺,我們感受到,三門的沿海開發,正迎來一個“陸海聯動、港城互動”的新時代。
這僅僅是三門跨越式發展的縮影。五年歷程中,在縣委的睿智謀劃與大膽實踐下,三門辦成一系列大事、喜事、實事,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先進人物。
這五年,三門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抓牢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挑戰,作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部署,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一舉告別低收入階段;這五年,我們迎來核電開工,見證火車通車,喜辦青蟹節,一個個讓人感奮的歷史時刻,沉淀成一個個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這五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雙雙突破2萬元與8000元,看病有報銷、孩子不交學費、老人領上養老金,執政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這五年,“全國優秀農村電影放映員”陳云林、“造路書記”鄭有印、“為民好村官”何小川,不斷洗滌人們的心靈,給“三門精神”注入新內涵。
三門的巨變證明,找準歷史方位,抓住戰略機遇,是一個地方掌握主動、贏得優勢、擁有未來的關鍵所在。
(四)
任何發展,在成就積累的同時,也必然積累一些深層次問題。
踏上“十二五”征程的三門,既蘊藏無限的生機與活力,也面臨更加艱巨的任務和考量。
縣委、縣政府在謀劃“十二五”時,也清醒地看到當下三門的弱勢和問題所在:工業化進程相對滯后,工業產業層次不高,服務業發展速度偏慢,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核心競爭能力不強;基礎設施比較薄弱,科技、教育、文化發展相對滯后,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強;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體制機制創新能力不強。
解決這些問題的“金鑰匙”何在?唯有抓住機遇,科學發展。
那么,機遇來自哪里?
看世界,金融危機影響的嚴重性和經濟復蘇的曲折性,已深刻改變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走向和格局,引發全球性的大變革大調整,一場以發展低碳經濟為重心的綠色工業革命悄然啟動,國際資本、產業加快向新興市場轉移;
看中國,區域協調戰略被寫入《“十二五”規劃建議》,濱海地區的振興規劃密集出臺,從遼寧沿海經濟帶,到廣西北部灣經濟圈,一個個國家戰略的批準實施,形成了一條貫通南北的沿海開發通道;
看浙江,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的建設,將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海洋這個載體;
看臺州,“主攻沿海”成為核心戰略與上下共識,沿海產業帶的建設向縱深推進,海洋綜合開發體制改革試驗區建設提上議程。
審視三門自己,我們邁過了人均GDP3000美元這道坎,年固定資產投資超百億,平臺建設不斷夯實,沿海開發漸成氣候。擁有三大港口,200多公里海岸線,100多個島嶼,80余萬畝淺海灘涂,500余平方公里海域的三門,在新一輪的沿海開發中,完全有實力、有底氣承接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的轉移。
藍色東海,就是三門“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長一個時期的機遇所在。
(五)
機遇機遇,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喪失機遇之痛,如同切膚,三門人曾經感受尤深。在改革開放以來的一段時間里,三門正是在一次次的喪失機遇中落后于人。
偉人鄧小平曾說:“什么錯誤都可以犯,就是喪失機遇的錯誤不能犯。”如今之三門,正迎來沿海開發的戰略機遇期,容不得半點“等、坐、慢”的思想。
我們等不得。環顧四周,各縣市區都在謀劃沿海開發。在北邊,寧海建設三門灣新區,象山打造橋海時代;在南邊,臨海投資數百億建設頭門港,溫嶺打造東部產業集聚區,玉環大麥嶼港將升格國家一類口岸。
我們坐不得。過去的幾年,三門依靠土地、勞動力等資源優勢,大量承接了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但今非昔比,周邊各地都在加快灘涂圍墾,動輒上萬畝乃至數萬畝,三門原有的競爭優勢被弱化。
我們慢不得。如今,資源與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越來越強化,使得三門在客觀上很難簡單復制發達地區的老路。在以低碳、環保為特點的綠色“競賽”中,誰能先行一步,誰就能占領制高點,誰就能贏得發展的新優勢。
“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新的時代,面對沿海開發的戰略機遇期,我們不能等、不能坐、不能慢,應該百倍珍惜,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中國沿海增添一抹靚麗的綠色風景。
(六)
空談誤事,實干興業。沿海開發,關鍵在干。
怎么干?每一位三門人,尤其是領導干部,都有必要思考與打量這一問題。
在回答“怎么干”這一問題上,三門“十一五”期間的每一次黨代會,盡管每年的經濟形勢有所變化,報告主題有所不同,工作重點各有側重,但對“沿海開發”始終濃墨重彩,對戰略的實施無不一以貫之。
在一年前的黨代會,縣委提出,“主攻沿海開發,把得天獨厚的港海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變潛力為實力,變優勢為現實,這是實現三門新一輪發展的動力所在。要搶抓機遇,集全民之智,舉全縣之力,大手筆推進沿海開發,以建設大平臺來拓展空間,以發展大產業來激發活力,以完善大配套來強化支撐,形成陸海聯動、港城互動的發展新格局”。
歷史經驗昭示我們,開發沿海,最突出的是要寫好兩個字:一個是“攻”字,就是主攻沿海,贏得沿海開發的廣度優勢。要大力開發利用灘涂、港口、岸線等海洋資源,引導資金、技術、人才、信息、項目等要素資源充分向沿海集聚;另一個是“動”字,就是陸海聯動、港城互動,贏得沿海開發的深度優勢。要海域、陸域一手抓,以三大經濟板塊為依托,促進海洋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在相對集聚中優化布局,推動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有位哲人說,“后來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經取得的生產力,并當作原料來為自己新的生產服務,就形成人們歷史中的聯系,就形成人類的歷史”。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個五年,三門開發沿海的步伐將會邁得更加穩健。
(七)
時間是考量一切事物的標準。
對三門的發展來說,“五年規劃”是度量三門步伐的路碑,也是記錄三門夢想的載體。
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到2010年“十一五”規劃順利完成。一個又一個五年,見證了三門趕超發展的風雨歷程,詮釋了不同時期的歷史標識,“三門故事”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寫就。
光榮屬于過去,未來的趕超道路漫長而曲折。當2011年的陽光曬在身上,縣十一屆五次黨代會即將開幕,一份未來5年發展的新藍圖,將在三門兒女面前徐徐展開。
在這肩負重要使命的開局之年,讓我們帶著“十一五”留下的精神財富,積極用好沿海開發的機遇,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海洋、投向港口,抓住機遇、勇于變革,應對挑戰、奮發有為,創造屬于“十二五”的藍色榮耀。
三門,依海而立,必將因海而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