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4月12日訊 昨日,常山縣天馬鎮上埠村村民吳菊仙,把兒子送到2.5公里外的小學讀書,又趕回同村吳友君的皮包加工點上班?!艾F在做來料加工,就像在企業里上班,一點也不比在外打工差?!眳蔷障烧f,每月有近2000元的收入,老板還為她們買了保險。
發展來料加工業一直是常山縣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抓手。近年來,縣里以轉型升級為主題,連續出臺多個扶持政策,著力抓政策、隊伍、項目和服務升級,鼓勵來料加工業從分散走向集中、從家庭走向車間,集群發展,使來料加工業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轉變。去年,常山縣共有3萬多人從事來料加工業,發放加工費2.3億元,人均收入7000余元。
在球川鎮西村村集體新蓋的來料加工廠房內,100余臺馬達和110來名婦女組成了標準的制衣生產線,最近專為杭州一家公司加工出口服裝。村民陳衛英說,她早上去上班,傍晚5點回家,月收入有3000元,還能照顧到家里。女工們的加工費高,就因為這里接的都是些高檔次產品的訂單。經紀人魯周德說,因為流水線生產、相對集中的管理,產量和質量有保障,有些好項目就主動找上門了。
“車間搬進村,平車工走俏?!表椖繖n次這一轉變,帶動了加工隊伍素質和收入的提升。常山現有80多個箱包、鞋、服裝等集中加工點,平車工的平均工資已有2000多元,縣里專門啟動千名平車工培訓計劃,培訓了7000多名平車工,仍供不應求。縣婦聯主席徐愛平表示,為促使加工點向加工企業轉型,縣里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僅鼓勵村集體建設或修繕來料加工廠房就有40多幢,而全縣目前已有集中加工點294個,集中度達到73%。
白石鎮白石街村來料加工經紀人王備娟從事珠飾品加工已有十幾年,她說,現在每月都要到義烏市場上學習最新的式樣,提高獨立經營的能力。去年,她接到一批“中國龍”訂單,最初樣品十分簡單、粗糙,她就進行了改進設計。當這條龍被重新“點睛”后,美國客商看后連贊“ok”,加工費也多加了3元,產品在中東和美國超市里賣到了48美元的高價。她還根據對方要求,獨自設計開發出花瓶、金豬等10多個品種,合作至今。球川鎮黃松的空氣凈化立體布貼畫獲得國家專利,招賢鎮吳東陽設計制作的兒童立體書畫進了上海世博會……通過增強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的能力,常山一批來料加工經紀人,逐漸掌握了議價權和主動權。來源:衢州新聞網-衢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