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信息成就一個大老板
從一條“信息”中捕捉到先機
17年前,25歲的謝佐鋒被一條“信息”吸引,帶著溫州生產的石雕、甌繡來到威海。
謝佐鋒未踏上濱城土地之前,是家鄉溫州樂清一家小工藝美術品廠的業務員。1990年的一天,謝佐鋒到廣西桂林推銷產品,細心的他發現當地采購工藝美術品的單位很多把產品運到了山東。一打聽,原來威海與韓國開通了中韓海上首個航班——“金橋”輪,這些工藝品在韓國市場很受歡迎。
商業嗅覺敏銳的謝佐鋒立即斷定這是個不可多得的好機會。盡管當時公司沒有在外地設立經營處的先例,謝佐鋒還是做通公司的工作,1991年春節過后,他獨自一人帶著價值5萬元的工藝品來到威海。
經過一番考察,他把經營地點選在了離威海港碼頭最近的體育路,租了一個40余平方米的門臉。“當時全國各地去韓國的人都必須從威海走,走之前都想帶點有特色的禮品,我們的工藝禮品店可以說是應時而生。”
隨著中韓經貿往來的增多,謝佐鋒的工藝禮品店的經營業績直線上升。
點評:溫州商人具有敏銳的經商嗅覺,在商機把握上總是能先行一步。謝佐鋒的起家再次驗證了這一點。而作為威海本地人,“金橋”輪的開通,我們又有多少人捕捉把握到這一商機呢?。
拿下一個商場打開了市場
謝佐鋒初入威海的時候,威海的工藝品經營商店寥寥無幾,他經營的質優價廉的溫州工藝美術品深受歡迎,很快打入威海市場。
在威海經營的第4個年頭,謝佐鋒迎來了其經營場所的第一次轉移。
1994年,市區友誼商場建成投入使用。其時,友誼商場一帶已是我市經營批發韓貨的集中地帶。謝佐鋒認為,進商場經營可以讓更多的客戶了解自己,有利于將生意進一步做大。為此,他從體育路上搬出來,在友誼商場3樓“安營扎寨”。
機會再次垂青謝佐鋒是在1995年。這一年,由于友誼商場工藝品部經營不善,商場決定將其交給謝佐鋒來經營,這個足有300多平方米的工藝品部讓謝佐鋒有了大展“拳腳”的空間。利用當年自己從事推銷時豐富的人脈資源,謝佐鋒與全國眾多的工藝品廠掛上鉤,經營品種從早期的木雕、石雕、繡品擴大到景泰藍、玉雕、瓷器、珍珠瑪瑙等數千個品種,威海最大的工藝珠寶禮品商場端倪初顯。
點評:謝佐鋒獲得友誼商場工藝品部經營權無疑是他經營生涯的一大轉折,這個轉折表面看,是因為他很幸運,實際上是他永不滿足、不懈追求的結果。
一個變通生意越做越大
2002年6月,由于種種原因,友誼商場易主。謝佐鋒決定選擇新的經營地點。他在新威路上的萬瑞達商廈租下300多平方米的經營場地,并調整客戶群的定位,以旅游團購客戶為主。由于自己的工藝品經營規模越來越大,再加上威海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來威旅游人數激增,從2002年開始,先是煙臺一家旅行社主動過來聯系謝佐鋒做旅游定點商店,后是他主動出擊聯系青島、威海的旅行社,使自己的公司擁有了穩定的客戶群,生意也越做越大。
點評:精明的溫州人求新善變。謝佐鋒重新挖掘了新的客戶群——團購。變則通,變則活,這一變為謝佐鋒變出了大市場,帶來了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