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劉延天等人將隨身攜帶的蛋黃派、沙琪瑪等食品分給小朋友們吃,但其中一個女孩就是不吃,問她為什么,她很緊張地回答,“我想帶回家給媽媽吃,她沒有吃過。”
“當時在場所有人雙眼都包起了眼淚花,那種感覺無法形容,當時就想,能不能做點事情,讓他們富裕一點。”劉延天后來想到,可以通過一定渠道把當地產的農產品幫忙賣到城里。
B 項目靈感
胡敲亂打選準匯農網
2006年,參加公益活動后不久,劉延天和其他兩個伙伴湊了3萬元,注冊成立了成都新文化商務有限公司。“當時也沒有清晰的定位,和很多互聯網企業一樣,試著做一些代理、軟件外包等業務。”劉延天說,創業往往是最沒有固定思路的。
后來試著做農家樂項目,結果農家樂沒有搞成,卻意外發現為農民做信息服務很有市場。2008年6月,匯農網正式啟動,并于當年年底正式上線,目標就是為廣大涉農企業、農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和農資生產經銷商提供B2B平臺會員制服務。
“中國有8億農民,但真正為他們提供平等信息服務的平臺卻很少,如果我們把這個網站做成一個類似百度、谷-歌的平臺,讓農民可以自由獲取種養、銷售等方面的信息。如果這個信息對他有用,他就去用,并且可以傳播,我們提供免費的傳播平臺,就像微博轉發一樣。”劉延天把他的網站比喻為“農民版的微博”——免費轉發、免費共享。
C 業務拓展
“用工荒”啟發手機求職平臺
在匯農網的基礎上,劉延天又開發了其手機移-動版——“匯農通”軟件,“田地里干活的農民只需掏出手機,對著農產品一鍵拍照,一鍵上傳,就能發送最新的農產品信息。”
今年年初,“用工荒”遍布中國東南沿海各大企業,甚至蔓延到西部地區。受此現象啟發,今年年初開始,劉延天又開發出了手機求職平臺。
今年18歲的小敏是四川雅安人,剛到成都找工作,經一位老鄉介紹后,她用自己的手機在劉延天的匯農通上注冊了一個賬號,并注明自己想找“餐飲服務員”的工作,沒想到兩天后城南一家火鍋店老板給他打電話,問她愿不愿意到他們店里工作,了解了工資待遇后,小敏決定去這家火鍋店工作。
像小敏這樣在匯農通手機求職平臺上找到工作的,占了匯農通注冊用戶的20%,“招聘信息的到達率大約為40%-50%。”劉延天說,目前已有200多家企業通過上傳企業營業執照而在匯農通手機求職平臺上發布了自己的招聘信息,“這些企業的信息都是經過我們審核的,如果有作假成分,將立即被拉進黑名單,以確保信息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