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市政協提案委員會、金華晚報勝平接待室聯合推出“建議提案追蹤回訪”系列報道,對一批重點、難點、事關民生的建議、提案辦理情況進行追蹤回訪。
再過3個多月,市“兩會”將隆重召開。回顧過去的一年,2010年市“兩會”前夕,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市政協提案委員會與本報勝平接待室在金華新聞網開展征集監督議題、提案線索活動。同時,市政協委員、民主黨派、工商聯負責人做客《行風瞭望(在線)———勝平接待室》與市民、網民進行網上交流溝通,傾聽百姓心聲,征集市民建議。市民、網民就社會公眾關心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建議和意見,有關嘉賓現場對市民網友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予以回復,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在溝通交流的同時,也整理了部分意見,形成建議和提案。
去年“兩會”期間,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委員分別提交了一批建議、提案。一年過去了,去年市民提出的建議和意見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的建議和提案辦理情況如何?為了更好地讓廣大市民和讀者了解這些建議和提案,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市政協提案委員會、金華晚報勝平接待室共同推出“建議提案追蹤回訪”系列報道,對一批重點、難點、事關民生的建議提案辦理情況進行追蹤回訪。
建議回放
由于受經濟迅速回暖影響,去年春節后,我國沿海地區和內地同時出現嚴重的缺工現象,在這些缺工的裝備制造行業中,尤以加工制造、五金制造等行業突出。我市的加工業、五金企業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問題,部分生產線處于停工狀態。在嚴峻的“用工荒”面前,企業該如何應對才能順利渡過危機,成為眾多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2010年3月24日,人大代表林秀蓉等10名代表提出《關于采取對策應對用工荒問題的議案》(金華市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婺第14號建議):
2010年開年,我市很多企業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用工困惑,很多企業訂單很多,但是,就是招不到工人。我們認為,用工問題不單單是靠企業單方面的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它需要政府采取各項措施進行綜合治理。
我市是制造業的大市,企業普通工人的需求量非常大,現在的就業群體與以往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10年1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就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提法,文件要求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讓“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
企業遭遇到的用工荒問題今后將長期存在,“新生代農民工”是就業主體,因此,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解決這一瓶頸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用工主體的企業當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我們以為,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還要依賴于政府的積極作為,創造和諧的用工環境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們以“三高一低”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力低。
“新生代農民工”無論是就業方向還是就業待遇要求都與他們父母有著很大區別,有著不同的特點:首先,他們從來沒有種過地,把打工作為進城的機遇和途徑。其次,這批人都念過書,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對未來的人生軌跡也有一定的規劃。第三,他們較之父輩,生活壓力小,維權意識強。第四,他們希望通過努力使個人和家庭融入城市,追求與市民相近或相同的生活水準。
有一定知識和技術的“新生代農民工”是我市產業發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勞動力支撐、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量,要讓他們安心企業、安心金華這座城市,作為地方政府應該有所作為。
我們希望政府可以考慮:首先,應破除體制障礙,制定政策措施,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其次,通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來改善他們的住房,讓他們能夠長期穩定地在城市就業和居住。第三,創造各種途徑滿足他們的教育和培訓需求。第四,構建覆蓋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讓他們在醫療、社會保險、住房等方面享受與城市居民相同的權利,降低他們“城市夢”的門檻和成本等等。
重視“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就是重視我們這座城市的未來。因此,我們呼吁有關部門積極主動地提出應對措施與辦法,解決好“新生代農民工”遇到的種種問題,解決好企業遇到的用工荒問題,從而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為實現金華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部門回復
近日,記者采訪了金華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相關負責人,就市區企業用工問題現狀及應對措施情況進行了追蹤回訪,并到市人大研究室、市政協提案委員會了解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議、提案及部門辦復情況。
金華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對金華市五屆人大七次會議婺第14號建議答復:林秀蓉等10名代表提出的《關于采取對策應對用工荒問題的議案》收悉。
農民工是最大的就業群體,解決好該群體的就業問題,確實對緩解當前的用工荒問題至關重要。而“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農民工中的一種新生力量,也確實與以往我們印象中的農民工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做好這個“新生代”“新群體”的就業工作,尤其顯得重要。
至于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你提出的第一個建議:“破除體制障礙,制定政策措施,推進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很有道理。在這一方面,我們也已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取消了企業招用人員先城鎮后農村、先本地后外地的限制政策和對招用外地及農村勞動者企業征收調節金制度。建立了統一開放的人力資源市場,對外來農村勞動者實行公平對待,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民工的就業環境和就業待遇,保障了他們的合法權益。但限于當前多方面體制性因素的制約,離公眾的要求仍有距離,譬如在享受稅費減免政策時,要求是城鎮失業人員,農村戶籍的人員不能享受;企業在享受新增就業崗位時,也是以本地的戶籍為準,而把外來人員拒之門外。這種“不公平待遇”,不但影響了企業招用農民工的積極性,也影響了農民工(包括新生代農民工)來金就業的熱情。要改變這種狀況,恐怕需要時日,我們將積極向市政府建議,在“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就業一體化”等方面爭取多出實實在在的好政策。
第二,“居有定所”是穩定的基礎。近年來,我市在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方面有較大進展,但是仍滿足不了客觀需求,我們將加快加大這方面建設的進度和力度,讓更多人租住上價廉質優的房子。
第三,您提出要滿足教育和培訓的要求。在這方面,我市非常重視,去年1~4月份,全市組織參加創業培訓人數850人,組織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人數6134人,其中各類農民工占了一半左右。轉崗轉業培訓、職業技能培訓等在我市市區已呈常態化和正規化。
第四,您提出要構建覆蓋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障制度。這一點,我市目前已基本做到,外來農民工和進城經商人員均可以由企業或個人以靈活就業形式繳納社會保險,而本地農民到60歲以上,則可以每人每月申領60元的基礎養老金。
1月25日,記者了解到,我市勞動就業部門為緩解企業用工難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建立就業和失業監控制度。每月把市區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情況、失業登記數據、60家工業企業從業人數等五個方面的變化情況作為基本的采集數據,由此分析、窺探我市就業失業方面的最新動態,把握就業失業趨勢,在此基礎上,及時制定相應對策,緩解企業用工難。
二是開展用工情況調查。為了解當前用工現狀,預測2011年用工需求,我市去年底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企業用工情況調查,調查采取上門走訪、填寫問卷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共調查企業1000多家(其中市區119家)。據調查,目前存在缺工現象的企業超過了被調查企業的60%,缺工人數在現有職工總數的20%~30%之間。
三是通過人力資源市場這個平臺舉辦招聘會。先后舉辦了春風幫企行動、民營企業招聘周、校企對接會、軍嫂招聘會等活動,全市全年共舉辦大型招聘會87家,有1.2萬家企業進場招聘,提供崗位26.5萬個,進場應聘人數38.6萬人次,直接幫助企業解決用工17.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