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年,一批創新型企業更有明星“范兒”了
“5年前,我們用的還是網帶爐,2005年那年產值還只有2600多萬元。現在,我們全年產值可以超過一億。”說這話的是杭州金舟電爐有限公司董事長韓志根。作為“我們這五年”系列報道的科技創新篇,我們特意首先把鏡頭對準這家企業,因為在全社會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企業始終是義不容辭的同時也是風采獨具的主體。
“十一五”這5年,對于金舟電爐發展史和韓志根個人創業史來說,都是關鍵的5年。這5年,企業邁進了億元級企業大關,成為了第一批國家重點領域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了省級研發中心,成為全國熱處理行業JB/T10897-2008標準起草單位、浙江省專利示范企業,企業還設立了科技創新獎勵制度,獎金幅度是該產品銷售額的千分之二。這5年,一個中國熱處理裝備節能的典范企業已初具風采;這5年時間里,韓志根自己也榮膺中國熱處理行業協會理事、中國軸承行業協會理事,成了國內同行業炙手可熱的人物。
韓志根告訴記者,“十一五”這5年對于金舟電爐來說,還有兩個大的成績就是:在銷售上成功拓展了全國大部分省市,并且成功出口國外;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創新上獲得了實質性的跨越。像前不久公司申報的“環保節能型全自動可控氣氛球化退火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被列為杭州市第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預選項目。這個項目主要研究新穎爐膛結構、真空鎖氣室與全密封、熱交換室的熱能交換和余熱利用節能,以及技術光機電一體化集成控制技術研發。該項目實施完成后,預計可實現利稅1500萬元以上。
金舟電爐有限公司所在的良渚鎮,已經有相當一批企業這5年在科技創新方面做出了喜人成績,從而實現了規模、實力的大跨越,成為余杭區、杭州市乃至省內外備受矚目的明星。像興源過濾股份有限公司、華光焊料有限公司、南方環境凈化設備有限公司、華達噴射真空設備有限公司、卡威電子有限公司、博能電子有限公司等等企業,都是因為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主線,不斷研發和推出占據市場前端、高端的新產品,而不斷發展壯大,其中有的企業已經具備了在今后幾年內上市的基本條件。
這5年,基層科技創新的勁頭越來越足了
在政府層面里,良渚鎮政府科技聯絡員何興培就對“十一五”科技創新有著很直接、很鮮明的感受。對他來說,5年來最明顯的變化是,申報各種政府扶持計劃的企業年年遞增,專利申報的件數不斷刷新紀錄。“今年光是我經手推薦上去的專利申請件就100來件了。專利申請猛增其實就是企業和全社會科技創新的直觀反映,像‘興源過濾’到現在已經拿到159件專利授權了。還有‘華光焊料’、‘南方環境凈化’幾家企業專利也增加得很快。今年,良渚鎮高新產品產值比重預計可以達到30%。”
在何興培看來,更為可喜的是良渚鎮2010年還與浙江大學共同成立了“浙江大學-良渚鎮合作服務中心”以及浙江大學良渚校企合作俱樂部,雙方在企業科技特派員合作的基礎上,實施伙伴計劃(共同創新計劃),浙大有五大院系骨干力量進駐良渚,圍繞良渚鎮的裝備制造業、信息電子、文化創意、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梳理形成一批新的合作項目,進一步推動良渚鎮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這次鎮里和浙大的合作是真正互利共贏的務實合作,我們的企業非常歡迎,像‘金舟電爐’已經跟浙大很快進入新產品研發實質階段了。還有像至卓通訊科技公司、珂瑞特機械制造公司、佑農生物科技公司等等和浙大的合作都在不同程度地展開。”何興培說。
這5年,科技創新上升到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
而今,我們來到余杭各地、各類企業以及行業研發機構探訪,都會真切領略到科技創新在這片生機蓬勃的土地上發揮著“催化酶”的效用。而今,余杭區已經把自主創新擺在了經濟發展戰略的核心地位,一個全面、開放的科技創新體系正在形成。而今,余杭區廣大干群中間前所未有地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加快科技創新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基本途徑。
“十一五”時期,余杭區在實踐中注重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走出了一條以科技轉型升級助推產業轉型升級的創新發展之路,科技綜合實力和水平明顯提升,高新產業蓬勃發展,區域經濟實力得到顯著增強。在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下,余杭區從一把手抓科技、瞄準國家目標、整合創新資源等多方面入手打造“大科技觀”,著力構建新形勢下的大科技格局和科技發展平臺,建立協同合作、良性互動、保障有力的科技支撐體系和政策保障機制。
用行動證明,用數字說話,這是余杭區科技局局長馬偉忠秉承的一貫理念。他向記者列舉了這樣一串數字:截至2010年11月份,全區規模以上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41.40億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24.2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29.54%,提前一個月超越去年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07.73億元),連續3年實現產值規模和占規模工業比重的增長。而根據杭州市高新辦的通報,余杭區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已經占到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的13.55%,并以超過30%的增速位居全市第四。至目前,余杭區已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248家,其中國家重點火炬計劃高新技術企業8家,國家重點支持領域高新技術企業120家。僅今年一年,余杭區就申報市級以上各類科技項目333項,到目前已經為企業爭取到科技創新資金24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加快集群、集聚,成為余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
“十一五”時期,余杭科技創新、投資創業的三大高地業已形成,余杭經濟開發區目前形成了以紡織服裝、機械電子、食品、生物醫藥、汽摩配件、包裝家具、建筑材料為主的十幾個行業門類的工業經濟體系;余杭創新基地作為杭州國家信息產業基地拓展區塊,正在實現高教園區和高新園區互動發展,在這片熱土上將重點培育高等教育產業及科研產業,重點發展軟件外包、信息服務、電子信息等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總部經濟產業;仁和先進制造業基地運作體制、機制已經到位,總規及各項詳規正在逐步完善,將重點發展高端化、節能環保的重型成套裝備制造業,成為杭州工業發展重點核心區塊和新型裝備制造業發展區。
“依托這三大平臺建設,余杭區的高新產業必定會進一步得到蓬勃發展,余杭工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必定會加快實現。”馬偉忠表示,“十一五”以來,余杭區域創新體系中另一大亮點就是產學研合作。國家光儀中心余杭產業化基地、浙江香港科技大學先進制造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學現代數碼紡織技術產業化基地、余杭區高新農業示范中心、杭州師范大學科技園和有機硅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已經成為余杭企業技術創新的“輻射源”。
展望充滿希望的“十二五”,馬偉忠說,余杭區將繼續推進產業中高端化,加快發展知識經濟和服務經濟,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協同推動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堅持一手抓以科技創新,一手抓制度創新,在創新中轉型、在轉型中躍升,把余杭建設成主要依靠科技、知識、人力、文化、體制、環境等創新要素驅動發展的創新型城區。